志愿者們為老人端上“最想吃的一道菜”(營平社區供圖)
據了解,營平社區“時間銀行”以“近鄰”為紐帶,以滿足轄內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為宗旨,組織發動轄內熱心居民為鄰里間的“特殊群體”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通過“儲存時間”的形式獲取相應積分,利用積分兌換愛心商戶提供的物資,從而推行“以老幫老、以老扶老”的自助養老模式。
家住營平社區的戴爺爺今年已經92歲了,是一位獨居老人。由于腿腳不太方便,他平時很少出門。但在戴爺爺家里最近多了位忙前忙后的阿姨,既不是他的女兒,也不是家里請的保姆,而是他的鄰居吳阿姨。本月初,在社區開始試點“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新模式后,吳阿姨又多了一個新的身份,就是營平社區的鄰里互助志愿者。她的主要任務就是照料戴爺爺的生活,并提供必要的幫助。吳阿姨說:“我們是三十多年的鄰居,本來就很熟了。有什么事就溝通一下,講一下,能幫就幫一下,鄰居就是這樣嘛。”
在戴爺爺家里有個方便的按鈕,當戴爺爺需要幫助的時候,只需要按下這個按鈕,吳阿姨和其他社區里的助老員,都會在手機微信里收到相應的信息,能夠第一時間為戴爺爺提供幫助,真正實現了“遠親不如近鄰”。跟以往的助老服務不同的是,吳阿姨的志愿服務并不是無償的,而是可以通過“時間銀行”進行兌換。所謂“時間銀行”,就是將助老服務的時間存起來,當有需要時,就可以支取出來。
這個只存時間不存錢的“銀行”,會在后臺記錄下吳阿姨的志愿服務時間。當時間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兌換相應的商品,除此之外,這些存在“銀行”里的時間,還可以讓吳阿姨在年老后,享受同等時間的助老服務。“時間銀行”的新模式,可以說讓志愿者的愛心服務得到增值。
但是,目前營平社區60歲以上老人有1534名,而提供居家養老服務的社區助老員卻只有兩位,助老員人數明顯不足,這樣的狀況在廈門不少社區都普遍存在,通過這種“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不僅能讓更多人參與到助老服務當中,也能發揮出鄰里互助的優勢,彌補了居家養老服務中存在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