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全國各地掀起尊老愛老熱潮。孝老敬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應有內涵,是構建和諧文明社會的重要基石,是每個中華兒女應盡的義務和職責。
然而,快節奏的社會生活讓子女們忙碌于緊張的工作、社交,卻忽視了對父母的陪伴。在他們看來,按時給他們寄生活費、節日給他們買禮物……這就是給他們最好的回報。殊不知,在父母眼里,所謂的錢和禮物并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我養你長大,你陪我變老”這是許多父母最平凡樸實的想法。在他們眼里,孩子的陪伴才是他們晚年生活最渴望得到的,而不是那些冷冰冰的錢和禮物。他們渴望的是兒女能多抽出時間,常回家看看,如歌曲所唱“生活的煩惱向媽媽說說,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談談”的那樣,讓父母在和子女的交流中了解子女當前的生活狀態和心情才是父母真正想要的。
正可謂,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在父母眼里,再多再好的禮物都不及孩子們的陪伴。作為父母,在子女學有所成走上工作崗位后,他們面臨的是空巢老人的空虛,不舍得給孩子負擔和壓力,更多的時候他們選擇默默承受這種孤獨和寂寞。在他們心里,他們一樣有著渴望孩子“承歡膝下”的滿足和幸福感,而這種滿足和幸福感的實現時常成了他們遙不可及的夢想。
最好的愛是陪伴,而不是朋友圈的曬禮物和曬聚餐;最好的愛是陪伴,而不是掛在嘴上的“空頭”掛念。在筆者看來,為人子女當學會感恩,時常想起父母,常回家看看,陪伴父母;即使工作生活再忙,也不忘抽空撥時間給父母打個電話或者發微信,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態。
九九重陽節,父母需要的是平靜幸福的一家團聚,說說話,聊聊天,我們終將有老去的一天,多換位思考,給予父母我們力所能及的陪伴和關愛,莫讓他們的晚年生活在翹首以盼的等待中被消磨。
父母情長,光陰似箭,多給父母一點關心和陪伴吧,莫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再次上演,用最暖的心陪他們走最溫情的路。(廈門文明網 陳雋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