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實體書店的發展摁下了暫停鍵,根據開卷公司的數據,2020年上半年,整體圖書零售市場同比下降9.29%。其中網店渠道同比上升了6.74%,而實體書店渠道同比則下降了47.36%,實體書店經營恢復到正常狀態將是長期的過程。(10月20日,成都商報社)
大數據時代,人們的閱讀方式與習慣也發生很大改變,紙質書、報刊雜志也遭受冷遇。但是,實體書店有它的優勢所在,能營造電子書所不能提供的一個最安定的溫暖人心的軟性環境,讓讀者之間自在相處,自然地分享,提升閱讀的幸福感。
做書店,要給閱讀多點儀式感。如今,人們似乎又意識到,過度依賴科技,容易在現代化浪潮中失了本心,變得愈來愈浮躁,于是我們又可以看見,實體書店正在悄然回暖。面對日益嚴峻的形勢,實體書店行業并沒有坐以待斃,不少書店早已開始謀求創新,首先,在顏值上進行轉型提升。外在形象是書店帶給顧客的第一印象,顏值的高低能夠決定書店的吸引力。學而優、誠品等“網紅”書店普遍具有突出的顏值,在裝修、造型等方面有獨到的亮點和特色,讓書店充滿了文藝氣息,不但吸引本地市民持續光顧,還讓很多外地游客慕名“打卡”,成為城市里的文化和建筑地標。顏值的升華可以讓書店產生脫胎換骨的效果,但這其中也需要很多的資金投入,可以通過財政支持、社會融資、信貸扶持等措施,為有條件的書店提升顏值提供幫助。
此外,實體書店轉型,要在業態上進行重塑。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市場經濟理念和模式也在變革,很多產業已經朝著多元化業態的方向發展,對實體書店而言同樣如此。賣書是書店的主業,但書店不是只能賣書,現在不少書店已經跳出了傳統經營思維的限制,業態變得更加多元,書店里賣快餐、賣咖啡、賣文創產品等已經屢見不鮮,“書店+”的經營新模式能夠擴大書店的服務面,也能拓展收入來源渠道,讓書店的抗風險能力得到提升。
當然,實體書店在服務上進行優化的同時,要始終保持“初心”,讓所有來到書店的人,無論是學生、耄耋老者、文學青年,社會精英都能找尋到最適合自己目前狀態的那一本書。可以在文化傳播方面做出更多探索,通過了解和分析消費者的生活所需、興趣所在,以開辦文化講座、圖書簽售會以及劇場、樂器、茶室等多元方式,挖掘出書店的更多屬性,讓消費者的更多需求得以滿足,從而形成書店與顧客之間的新鏈接,打造書店經營的新模式,使書店成為更具生機活力的文化服務空間。(鼓樓區委文明辦 宴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