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市民政局從市公安局人口管理總隊領取了193名流浪乞討人員的落戶通知書。這193名“無名氏”,自身表達能力存有障礙,經多方尋親無著,成為長期滯留在市、區救助管理站內的特殊困難群體。落戶后,他們將納入到天津市保障體系進行安置,從此有了身份、不再漂泊。(10月14日《天津日報》)
時值深秋,氣溫逐步下降,“193名流浪乞討人員將落戶天津”消息傳來,令人感受到了陣陣溫暖。“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曾寫下這樣的詩句,沒想千年之后中的今天,已逐漸成為現實。
事實上,2015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就曾發布《關于解決無戶口人員登記戶口問題的意見》,解決了包括流浪乞討人員在內的無戶口群體在落戶上的政策障礙。隨后,重慶、廣東、山東在內的多個省份又相繼出臺了實施細則,這些細則中就包括新增的“無法查找身份信息的滯留流浪乞討無戶口人員”這一類型,進一步將對流浪人群的制度性救助進行完善,而在山東威海、江蘇泰州、福建泉州等城市也有所實踐。
此前,各地謀求城市發展招攬人才,大開落戶的綠色窗口,而如今各地為保障困難群體的權益,為“無名氏”流浪乞討人員落戶,一邊是為城市經濟發展注入活力,一邊是為困難群體權益托底,這既體現了政府執政能力和服務能力,更彰顯了城市管理者的愛民之心、城市以人為本的情懷。
現實中,有部分流浪乞討人員找不到戶籍,成為事實上的“黑戶”,他們就無法享受到依附在戶口上的相應權利,如醫保、特困救助等,這就意味著,如果沒有戶口,也無法享受這些法定福利和保障,只能長期游離在社保救濟體系之外。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不讓一個人掉隊。當然,也包括流浪乞討人員、殘疾人等困難群體,流浪乞討人員也需要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不能丟下他們不管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實現對無戶口流浪乞討人員的“應保盡保”是相關部門和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此行為本身也體現了國家為消除貧困這一決心、社會制度的融合和平等。
生活無著落的流浪乞討人員是否能夠納入社會保障體系,是檢驗社會救助安全網是否密實與牢靠的重要標志,是健全和完善社會救助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而用制度溫情驅散流浪乞討人員心中的寒冬,不僅體現出一個國家、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更是堅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收官之戰的題中應有之義。(莆田文明網 謝曉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