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刻新高度
“愛心翔安”擦亮城市底色
“人人都是志愿者,愛心幫扶在身邊”。在翔安,那抹志愿紅不僅溫暖了人心,更擦亮了城市文明的底色。
不久前,一場在澳頭舉行的“愛心飛翔”廈門愛樂交響音樂會讓市民久久回味,這不僅僅是一場音樂會,它還啟動了一個個全新的愛心平臺與愛心計劃,助推“愛心翔安”建設。
還有那矗立在街頭的“愛心屋”,門面不大,卻暖意十足。翔安區將最好的地段留給“愛心屋”,讓它不僅成為便民服務購物點,還傳遞著愛心力量。目前,翔安區已有6個“愛心屋”正式投入運營,安排18名殘疾人就業,同時還啟動“愛心屋APP線上銷售平臺”,助力愛心事業蓬勃發展,標刻出了城市文明的新高度。
據了解,近年來,翔安區積極推動志愿服務常態化、制度化、專業化,目前全區共有注冊志愿者50755人,且這支隊伍仍不斷壯大。在社區、在學校,在公共區域……志愿者從來都不是套上一件“紅馬甲”那么簡單,他們挽起袖子,彎下身子,一手提著垃圾袋,一手抓著垃圾夾,不放過一個果皮紙屑,不放過一個煙頭石子。在新店鎮洪琳湖社區,這里的居民自發組成志愿者隊伍,主動參與街道、社區環境衛生整治和維護,還積極加入垃圾分類、餐桌文明等入戶宣傳的隊列。洪琳湖社區黨支部書記洪海團說,這種文明志愿服務已是常態化了,每天都還有黨員志愿者來到社區雙報到。
而在學校,每到放學時間,交警、老師、家長等志愿者們都自發準點地站在交通要道各司其職,組織孩子有序過斑馬線,分發交通安全宣傳單,在公交站點幫助孩子們有序搭乘公交車,為孩子筑起安全通道。
此外,全區志愿者們還積極參與到“快樂健步走 文明齊動手”志愿者活動,對轄區主干道、公園、廣場等數百個公共區域開展“綠化帶垃圾清雜”志愿活動,還市民干凈整潔美麗的城區環境。
高效率服務
群眾更有獲得感幸福感
“生活在翔安,很有幸福感?!边@是居民對這座城市文明程度的直觀表達。
在文明城市創建中,翔安區委區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力助推文明生活方式和文明行為習慣養成。今年以來,翔安區發動322個單位,10萬多人次參加入戶宣傳、走訪、環境整治、垃圾分類、交通文明勸導等工作。以居民熟悉的“垃圾分類”為例,這個文明習慣最初就是從陌生到現在全民主動參與。截至2020年9月,翔安區共有120個村(居)全部推行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100%。
“九溪曾經是居民眼中的臭水溝,如今成為拍照網紅景點!”家住翔安九溪附近的洪進步每天都要出門慢跑,作為翔安本地人,他見證了翔安在“環境整治”“垃圾分類”“文明交通”“文明鄉風”“文明旅游”的不斷提升。
如今走出家門就是公園,步行即是綠道,碧海藍天、綠意滿滿的翔安,花香鳥鳴點綴著居民的詩意生活。今年上半年,翔安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100%,綜合指數2.38,排名全市第二。
文明讓環境變得更美好,也推動城區的公共服務更加便民、便捷、高效率。9月21日,翔安區“一窗受理 集成服務”改革正式運行。除醫保、社保、公積金、稅務等即辦件多、辦理量大、涉及面廣的個人高頻事項保留業務專窗,按業務領域內事項一窗通辦模式運行外,其他26個部門681項審批服務事項按照“商事登記”“不動產”“工程建設”“經濟民生”等4大類設置綜合窗口,各部門“多窗式”服務將向跨部門“一窗式”服務轉變,深入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努力踐行“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的諾言,全力打造行政審批“精簡、高效、優質”的服務環境。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新一輪的文明城市創建提供了強勁動力。全體翔安人也樂于參與到這座城市的文明創建中,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隨手撿垃圾、做分類,生活中文明用語、養成文明習慣……讓這座濱海新城的文明風尚愈加濃厚,生活越有品質。(廈門日報記者 曾嫣艷 通訊員 林瑞聲 洪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