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天長假結束了,網上一則年年重復的新聞,“后備箱里裝滿了母親的愛”再次刷屏。這則新聞每年的內容相同,每年的春節、國慶長假都重復報道,新聞的主角雖然來自不同地方,但都是那個叫“母親”的老人。
母親日思夜盼的兒女長假回來了,長假結束兒女返程,母親把雞蛋、鴨、雞、花生油、自種蔬菜等家鄉特產塞滿了兒女的后備箱。那一刻,母親臉上洋溢著幸福、慈祥的笑容,兒女心中充滿了溫暖和感動,于是,在朋友圈里曬“后備箱里裝滿了母親的愛”,引發網友共鳴、轉載、刷屏。
我們知道,“后備箱里裝滿了母親的愛”背后,有兩個客觀存在的事實。
兒女的汽車啟動了,母親叮囑,在外要注意身體,好好工作,不要熬夜,煙要戒掉……汽車開動了,走遠了,母親跟在車后,看著車開走,直到看不到汽車了,依然久久站在哪里。那一刻,母親知道,兒女這一走又是一年半載,再一次見到兒女,又將是在下一個長假。而這樣的長假對母親而言,已經越來越少。這是第一個客觀事實。
在現代流動的社會,許多人很難做到“父母在,不遠游”,為了生計在外打拼。在外打拼的游子,只能在假期回家陪陪父母。這是第二個客觀事實。
既如此,一個問題迎面而來,怎樣讓缺失兒女陪伴的老人不孤單、不孤獨,日日有人陪伴?
在外打拼的兒女必須盡責,不能“常回家看看”,應常打電話給老人,通過微信視頻與老人“見面”,盡力彌補不能日日陪伴父母的缺憾。這是兒女對“后備箱里裝滿了母親的愛”最好回報,也是感恩父母的最直接行動、最有效方式。
個體的努力固然重要,與此同時,敬老愛老也需要政府、社會各盡其責,各司其職。如加大農村公共養老設施投入,尤其是補齊社會化、制度化養老短板,是農村老人養老的當務之急。只有構建政府、社會和個體三位一體的養老保障體系,每一個層面的養老之責都落到實處,才能讓每一位農村老人都能優雅地老去,幸福地安享晚年。
我們看到了“后備箱里的母愛”所呈現的親情和溫情,而背后看不到的老人養老問題,更需要我們年年關注、時時關注。(莆田文明網 孫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