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二字是給人力量的詞匯,也是蘊涵人類行為規范的詞匯,它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現在還在延續,人們不斷豐富其文化內涵,在實踐中,主要分為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等。道德主要是指人與人之間的行為準則和規范總和,同時也兼指人的道德行為,思想品質和修養境界。道德是人們后天養成的合乎行為規范和行動準則,它是社會生活環境中的思想意識形態之一,它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線思維。新時代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要全力打造新時代道德建設“三大功能”。
全力打造認識教育功能。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的總稱。道德是人生的哲學,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催人奮進的引路人,它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樹立正確的義務、榮譽、正義和幸福等觀念,使受教育者成為道德純潔、理想高尚的人,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良師。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行為和生活道路。在生活中,做到仁者愛人。清代張英帝師,家里發生土地糾紛時,家里要求他協調此事,寫下“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感動家人,主動退讓三尺,對方也退讓三尺,才有六尺巷的真實故事。從張英身上正是仁者愛人生動體現。
全力打造規范約束功能。道德是人把握現實的一種方式,并在生活中自覺自我地約束著自己。假如沒有道德或失去道德,人類就很難是美好的,甚至就是一個色彩斑斕的動物世界,人們也就無理性無智慧可言。在古代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禮智信為道德的君子標準。在新時代文化標準中,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大層面思想文化道德觀,要求人們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道德是每個人身上都必須具備的一種優良品質,認識自己對社會、家庭的道德義務和責任,從而正確選擇自己的行為準則,匯集社會正能量。作為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和規范,體現出一個人的品行、品質,也是人們常說:當醫生要有“醫德”--救死扶傷,當教師要有“師德”--教書育人,為官要有“官德”--人民至上。毛主席曾經告訴人們:“做一個純粹的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全力打造調節平衡功能。道德是社會矛盾的調節器,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和自己的同類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各種矛盾,這就需要通過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內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惡標準去調節社會上人們的行為,指導和糾正一些不健康的行為,使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臻于完善與和諧。道德不僅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要求人們端正對自然的態度,調節自身的行為。環境道德是當代社會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們應當以造福于而不貽禍于子孫后代的高度責任感,從社會的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開發自然資源,發展社會生產,維持生態平衡,積極治理和防止對自然環境的人為性的破壞,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正常關系,做到天人合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就是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表達。(大田縣委文明辦高上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