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中秋臨近,節味漸濃。中秋,是一個勞作實踐與詩意棲居完美融合的節日,也是一個溫柔漫溢的節日。最能啟發人文情思,也最能勾起鄉土親情。
中秋美在情感。中秋節是團圓的日子,是寄托情思、共享團聚的美好時光。“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一輪溶溶的中秋月,牽起多少游子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月圓之夜,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賞燈觀月,品味月餅,敘述人生百態,其樂融融。
中秋美在傳承。“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自古就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傳承下來的不僅是習俗,還有團圓的文化和民族的記憶。
中秋美在新風。中秋節的情思最柔美,傳承的文化最溫暖,而節約更是新風尚。今年,從餐飲行業開始的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良好風尚,已經逐步延伸到其他食品行業,象征團圓的中秋月餅興起一陣“瘦身”運動,禮盒變“輕薄”,禮盒裝變少,散裝月餅甚至“搶”了禮盒月餅的“風頭”。但月餅的種類并不單調,個頭更加小巧,既可以讓想嘗鮮的食客選擇多多而無浪費負擔,亦可以樹立節儉之風,倡導新風尚。“成由勤儉敗由奢”,節約才是生活之本、持家之道。
節約無小事,拒絕浪費,回歸美食和佳節的本源,月餅不再“浮夸”,節日更重心意,讓這個疫情下的首個中秋節顯得尤為不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讓我們一起度過一個“風清月圓”的中秋佳節。(漳州市地方金融監管局 蔡佳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