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豬盤”、電信詐騙、“老賴”拖欠工資、房屋租賃機構“跑路”……日常生活中,各類誠信缺失案件層出不窮,普通人稍有不慎就會落入陷阱。9月21日,江蘇省文明委發布《關于深入開展誠信缺失突出問題專項治理的實施方案》,多方合力、聚焦民生、標本兼治,用真招實招擦亮“誠信江蘇”的金字招牌。(9月22日江蘇文明網)
聚焦民生,為百姓解決“鬧心事”,誠信建設更有抓手。據悉,此次專項治理行動圍繞通訊網絡詐騙、互聯網信息服務領域失信、防疫物資產品質量和市場秩序等11個領域的誠信缺失突出問題開展。相比于2018年的19個領域而言,覆蓋面有交叉,總體上重點更突出、內容更聚焦,特別是和廣大人民群眾日常生產生活的關系更加密切,很多領域也是群眾一直關注的焦點甚至“痛點”,只有著力推動解決老百姓的“鬧心事”,誠信建設才會給百姓帶來更多獲得感。
重拳出擊,讓不誠信寸步難行。要讓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愿失信,就要針對群眾關注的問題,聯合懲戒機制更加到位,令失信人一處失信、處處受限。除了法院常態化開展集中執行行動,用足用好現場搜查、罰款、司法拘留以及限制消費、納入失信名單等強制措施,對于依法制裁轉移財產、逃避執行行為,依法打擊拒不執行生效判決、裁定犯罪。這樣,才能讓不誠信寸步難行。
構建誠信體系,需要攻堅克難。無論是江蘇這次專項治理既著眼治標,部署解決誠信缺失突出問題的攻堅行動,還是明確提出今年12月底前取得實質性成效,都需要標本兼治,只有地方在拿出未來長效制度機制推動誠信建設,形成系統完備、路徑清晰的操作指南,才能加快推進誠信綜合治理體系建設,督促不誠信專項檢查更好“回頭看”,構建完善防范騙取社會保險的技術防線,形成打擊不誠信的天羅地網,針對屢禁不止的各種不誠信問題發展,從源頭治理徹底鏟除不誠信滋生土壤。
讓誠信成為共同追求,需要督促把關。今年疫情期間,口罩供不應求,市場上出現了囤積居奇、假冒偽劣、以次充好等諸多問題,如何圍繞疫情防控常態化工作要求,誠信建設更需要重點圍繞市場準入、質量檢測、出口監管、規范認證、違法查處、提升服務上下功夫,才能推動誠實守信成為市場主體和全社會的共同價值追求和自覺行動。
通過信用體系建設,構筑誠信社會的基石。完善信用制度體系,營造誠實守信的社會氛圍。只有讓信用管理真正有法可依,推進誠信建設才會招招有力,讓誠信的“金字招牌”更加明亮如初。(福州文明辦雷沛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