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露,迎著朝陽在南際、塔山公園里晨跑;暮色漸濃,攜家人漫步南、北岸公園,欣賞美輪美奐的燈光秀歌舞。今日的蕉城,天藍、水清、地綠、路暢、城靚,處處散發著迷人的魅力:漫步城區,繁花似錦,綠意醉人;步入鄉村,巷道整潔,環境優美。這些變化,折射出蕉城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行動的喜人成果。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蕉城區上下眾志成城,通過持續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城鄉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人居環境不斷優化,市民素質明顯提高,城市品位持續提升,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做實“里子”,提升宜居水平
社區不僅是百姓居住生活的地方,同時,它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一座城市最民生、最樸實的形象。隨著文明城市創建的開展,蕉城區一些老舊小區的面貌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現在我們小區環境衛生干凈了,路面寬闊潔凈,圍墻也被粉刷一新,漂亮得很。”在蕉北北街道繼光花苑,76歲的住戶黃延伸忍不住和記者分享起來。
黃延伸在繼光花苑居住已有20多年,可以說親眼見證了小區及周邊環境一點一滴的變化。她告訴記者,近幾年通過老舊小區改造后,小區面貌已不再是以前老舊小區的模樣。整修后的道路寬敞整潔,樓房干凈美觀,宣傳牌、廣告欄、文明提示牌清晰可見,原本樓道里的小廣告、“牛皮癬”也被各具特色的美麗墻繪替代,整個小區內一片綠意盎然。
走進寧德市區東湖商業城一層東湖市場,只見車來人往,十分熱鬧。在果蔬區,每家攤位的標牌均采用綠色設計,五顏六色的果蔬遠遠看去就像調色盤。在生鮮區,藍色的攤位招牌引人注目,鮮活的水產品在水里悠游“漫步”。
“從前,市場地面濕滑,特別是海鮮攤位積水嚴重,老人家走路怕摔倒,想買魚都不敢去魚攤。現在好了,地面排水系統完善,地板也干凈整潔,而且每天每時都有專人打掃清理,買個菜也不用小心翼翼地怕污水濺到褲腳。”前來買菜的市民王惠荔這樣感嘆道。
近年來,為了讓寧德這座城市“內外兼修”,蕉城區持續推動農貿市場改造升級,通過明確責任,細化任務,倒排時間進度,做到定人、定崗、定責,有效改善了城區農貿市場臟亂差的狀況。繼續投入大量資金對中心城區農貿市場進行改造提升,市場監管部門更是多次對各個農貿市場進行全面檢查,嚴格落實信息公示制度,要求硬件建設符合行業規范,清掃保潔到位,督促市場商戶增強誠信意識,規范經營行為。
老舊小區改造和農貿市場改造升級這既是民生熱點,更是工作難點。自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開展以來,蕉城區全力以赴攻堅克難,依托“五改”工作,積極做好“改、建、管”三篇文章,快速推動市政設施改善,老舊小區和背街小巷舊貌換新顏。
據統計,近年來,蕉城區共完成了城區37條背街小巷道路硬化,88條背街小巷1939盞路燈安裝,極大方便群眾出行;新建停車場17處,新增設停車泊位1200多個,極大緩解了居民“停車難”問題;投入3500萬元,對長興城、繼光花苑、鵬海小區、東門商城、立業小區等老舊小區進行形象提升,增強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引進投資,對東湖、富海、禾豐、蕉南、蕉北、寧孚、新亞等農貿市場進行規范化升級改造,環境變得更整潔了,市民買菜更方便了。
做靚“顏值”,描繪動人畫卷
初冬的清晨,陽光和煦。在沈海高速公路途經寧德市區塔山的高架橋下,到處是市民愜意晨練的身影。“高架橋下變化太大了,這里以前臟亂差,現在綠樹成蔭。”家住附近的市民張驛說,通過環境整治,這一帶已經建設成蕉城區一條具有地域特色、時代氣息,同時集休閑、運動、觀賞與娛樂為一體的城市綠色康體長廊。
蕉城區蕉南街道小場社區看到,原本臟、亂、破的墻面,經過設計師們的“精心雕琢”,各式各樣的3D彩繪圖案“躍然墻上”,“扮靚”了老城區各條背街小巷。
小場社區社區居委會主任孫則恩告訴記者,小場社區目前仍保留著古廟、古井、老街等特色景觀,所以3D彩繪圖案選擇了群眾喜聞樂見的“農耕文化”“古街記憶”“民俗風情”等題材。借著此次創城的契機,能將小場社區打造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古文化街區”。
“昔日墻面斑駁,墻瓦破損,遇上雨天小巷更是顯得雜亂無章,如今經過整治改造,小巷搖身一變成了古色古香的‘網紅’街巷,每次路過這里都忍不住多停留一會兒。”正帶著女兒在小場巷道拍照的市民高先生向記者介紹。
如何補齊短板,做靚“顏值”, 提升城市功能?記者了解到,近年來,蕉城圍繞區爭當示范標桿,突出創建為民,全面推進市政道路建設。2018年以來,全區投入市政建設經費11億多元,推進富春西路、建新東路、環城路東側及環城路、八一五路等道路改造;投入980多萬元,城區新建公廁19座,提升公廁21座,全面改造小東門街心公園、南際公園人文景觀及夜景工程、金溪防洪配套景觀、時代百貨廣場等,提升城市品位;共投入5200萬元,相繼開展南漈溪、太尉溪、小東門溪等9條內河源頭綜合環境整治,拆除違建面積約3000平方米;實施南漈溪日月星城段、太尉溪、小東門溪、金溪引水渠、福洋溪等河道整治工程,完成南漈溪等10處暗涵清淤,累計清淤總長度約7000米,對4500個雨水井進行清淤,確保管網水流暢通。
城市的“嬗變”,必須大刀闊斧,雷霆發力。蕉城區把城區32個社區(村)、14個鄉鎮劃分為18個城區網格和14個鄉鎮網格,推行區處級領導掛鉤、區直部門和街道(鄉鎮)“一把手”負總責、各測評點負責人具體抓的“三級分工責任制”; 加大對超標電動車、人力三輪車、“黑車”、出租車、無牌無證摩托車、違章停車等的處罰力度;建設蕉城夜市,加大夜市、流動攤點占道管控力度,共整治店外店1.8萬家,流動攤點4.1萬個,實現從“大動脈”到“毛細血管”的無縫覆蓋,扎實推動“創文”各項工作齊頭并進。
倡導文明風尚 展示城市形像
“媽媽,我要把香蕉皮扔到垃圾箱里!”在小東門街心公園,4歲多的蔡沐沐邁開小腿,飛快地跑到垃圾箱旁,將香蕉皮放進去。蔡女士看著兒子開心的樣子,為她豎起了大拇指。“現在城里到處都這么干凈,垃圾再要‘隨手扔’還真是不習慣,全市都在創文明城市,我們市民也要盡一份力,小孩子更要養成好習慣,這樣城市才能越來越干凈。”蔡女士說。
這樣的情景,對于市民來說,早已司空見慣。現如今,寧德市創文明城市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一場由上到下的自覺行動。“城市是我家,請你愛惜她。”“創城”讓更多的市民將自貢這個“大家”當成了自己的“小家”。
在寧德城區,一支頭戴紅帽、身穿紅馬甲的志愿者隊伍,儼然成為一道風景線。他們面帶微笑,每天堅持在各個紅綠燈路口當起交通疏導員,與交警一起對不遵守交通秩序的車輛和行人進行勸導。
“我加入志愿者隊伍,不僅能夠幫助他人,還讓我結識了優秀的義工兄弟姐妹,并成為朋友。我將繼續在公益慈善之路上前行,并影響更多的人們參加到公益事業當中來。”黃霞說。
行走在蕉城的美麗鄉村、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宣傳標語,“講文明、改陋習、樹新風”已成為蕉城人民的時尚新風。
目前蕉城區的上金貝村、邑坂村、猴盾村榮獲全國文明村鎮稱號,蕉城區檢察院、華電寧德公司榮獲全國文明單位稱號。2020年,全區文明鎮比例達到100%,文明村比例達到51%。2019年蕉城區被列為全國50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縣(市),區財政投入550萬建設蕉城區文明實踐中心、16個鄉鎮實踐所、315個村實踐站的三級組織架構,組建全區志愿服務總隊,整合黨政機關基層服務人員、社會志愿團體人員、社區掛鉤共建志愿者統籌組織開展活動,目前全區登記注冊志愿服務隊伍479支,注冊志愿者人數達91146人。
全國文明城市作為衡量一個地方發展層次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更是一座城市的“金名片”。 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過程中,蕉城區幾十萬人民身體力行,向著“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這個目標進發,全面實現最美蕉城的華麗轉身,讓砥礪奮進中的蕉城更具魅力。(蕉城區委文明辦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