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創建,越來越成為各地區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今年,廣西南寧市在文明城市的創建中,堅持人民至上的理念,讓更多市民積極支持并努力參與其中,在人民最關心的基層治理問題上努力消除城市“痛點”,增添文明“亮點”,讓城市變得更文明,治理更和諧。(9月15日,廣西日報)
文明創建堅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不僅要求在文明城市創建中,著力于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更需要廣大市民以主人公的姿態參與文明的構建,形成“文明創建為大家,文明創建靠大家”的局面。
眾所周知,在我國很多地區的城市,都還存在大大小小的城中村。這些城中村往往成為城市文明治理的“痛點”和“難點”。這些城中村普遍存在環境衛生臟、車輛亂停亂放以及社會治安差等突出的治理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著當地居民生產生活的質量,讓城市的文明形象也大打折扣。文明創建的好壞,每一個公民都不會獨善其身,更不應該置身事外。因此,作為城市治理的見證者、受益者,每一個公民都應該積極支持并且參與到文明創建的行動中,努力為文明城市的創建盡“微薄之力”。
文明創建,需要重“學”。“人無德不立”。文明,涉及到一個人的道德品行,需要更加重視涵養品性,修身養性。道德品行的改善與提升,離不開“學”。新時代,“學”無止境,道德修養同樣需要重“學”。對于新時代的公民,樹立和提升自己的文明意識,重視自身品德的修養,需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武裝頭腦,不斷學習《新時代公民道德綱要》,讓公民逐漸提高思想覺悟的境界,增強社會責任感,從而更好地參與到城市文明和諧的治理當中。
文明創建,更應用“行”。堅持從自身做起,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一些地區存在嚴重的環境衛生“詬病”,究其根源還是在于缺乏文明衛生的習慣和意識。環境衛生,往往是一城市乃至地區文明形象好壞的“風向標”。文明創建,改善環境衛生狀況首當其沖。因此,每個市民都應該以身作則,做到垃圾不亂扔,按時清理垃圾,按時打掃衛生,并且在處理和丟棄垃圾時,注重垃圾分類,以自己身體力行,弘揚愛衛生、綠色環保的新風尚。
文明創建,更要重“治”。重視治理,需要的是市民“化被動為主動”,參與基層的自治。長期以來,城市治理,似乎都是政府是治理者、管理者,市民是被監督者、被管理者。身份的“對立”,導致一些市民對待城市管理人員存在怨言甚至懷有敵意。面對城管人員對車輛亂停亂放、占道經營等不文明行為的勸阻、制止甚至執法監督,不聽不理、言語沖突甚至演變成暴力抗法的現象也就應運而生。這就說明,市民積極參與文明創建,需要市民在思想上能夠轉變,成為基層的治理者,自治者。這樣一來,更多市民都能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更好地支持、理解并且積極配合文明創建和治理的行動,自覺做到講文明、促和諧。
文明是根植于內心的修養,體現著一個城市乃至地區精神積累的程度。文明創建,作為改善基層治理,實現文明善治的“助推器”,更需要廣大市民的參與,真正做到人人參與,文明和諧的美好城市,會帶給大家更多、更好的生活體驗。(莆田文明網 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