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9月7日訊(通訊員吳少妮 曾金珠)為進一步掀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熱潮,弘揚傳承南安華僑精神,進一步打造書香英都,助力創建文明城市,9月5日,南安市英都鎮黨委、政府在洪氏家廟舉行了公益圖書館系列活動。活動由鎮黨委組織委員、宣傳委員吳少妮主持,南安市檔案館館長、南安市作協主席陳曉鵬,鎮黨委二級主任科員楊暉、黨委秘書、統戰委員盧文淵,英都統一戰線各團體負責人(代表)、英都扶貧助困協會,南安市第一實驗小學部分老師、同學和家長,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及鎮村兩級部分干部參加。
上午,現場先后舉行了英都鎮綜合文化站(百姓書房)公益圖書捐贈儀式和英都鎮百姓書房共建簽約儀式,鎮黨委二級主任科員楊暉、黨委秘書、統戰委員盧文淵分別為愛心團體負責人代表、實驗小學有關學生和社會愛心人士頒發證書。儀式上,四家書房建立了三項合作機制,使用了統一制定的印章,十分醒目。現場群眾熱情很高,掌聲不斷。據負責人介紹,此次活動前夕,英都鎮積極動員、發動統一戰線團體參與,一周內已募集資金10萬多元。
其中,南安市委講師團講師、本土民俗專家廖榕光帶頭捐贈了15本書。他說:“洪氏家廟是英都的文化中心,在洪氏家廟創辦百姓圖書館,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實事。我認為,這里應該注意收藏一些有關英都歷史和洪姓歷代名人的書籍,使之成為研究、弘揚、傳播英都文化的基地。因此,我特地購買了《清史鏡鑒》和《先賢芳塵映千秋》這兩本書捐給圖書館。《清史鏡鑒》本是國家部級領導干部學習清史的課文,書中收錄我在2008年寫的《順治帝迎見五世達賴禮儀之爭》,文中以確鑿的史實重溫洪承疇在處理迎見五世達賴禮儀時確立了中央政權對西藏地方神權的有效管轄的歷史貢獻。《先賢芳塵映千秋》是江西省樂平市舉行的紀念洪適誕辰900周年生平研討會的論文集,書中收錄了我在該硏討會上宣讀發表的論文《洪適的民本思想初探》,介紹洪適這位洪氏先賢以民為本的執政理念及其愛民事跡。其他的13本都是南安及英都的地方歷史資料。我希望洪氏家廟圖書館應該多收藏這類書籍,為精神文明建設服務。”他還在儀式后,結合《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給大家做了一場精彩的南安華僑精神講座進農村宣講。
民山村村民洪國材則獻出了自己的珍藏的一套圖書。“8月初,我回鄉照顧生病的父母,看到了”魅力英都“公眾號推送的倡議書,我想起十幾年前,我從父親回收回來的廢品中發現了4本書,特地揀出來放到柜子里。”他拉開了多年藏書的柜子,看到書還安靜的躺在柜子里,字跡仍清晰不影響閱讀,只是書的顏色更黃了,更有年代感了。今天,洪國材帶著裝在紅袋子的藏書來到了現場跟大家分享:“這是3本毛澤東選集,第三卷(1967年出版)1本、第五卷(2本1977年出版)2本。還有一本毛澤東著作選讀(甲種本),清晰地印著”人民出版社 一九六六年·北京“,書的第二頁還寫著‘英都公社翔山大隊后格生產隊’等字樣,我想這些對你們來說應該有用的。”
洪國材笑著說:“當初偷偷把書藏在柜子,就怕父親拿去賣了!我從小就喜歡抗戰片,可惜在18歲報名參軍的時候體檢沒通過,錯失了當兵的機會,但我更是喜歡上閱讀,特別是關于毛澤東的書籍。每本都認真的看完了,其他缺的幾卷,后來也通過網上閱讀了電子版。我想,把書捐給百姓書房,可以讓更多人看到,以后孩子大了,想看再去洪氏家廟(百姓書房)那里看。”
當天下午,在坂頭村百姓書房還舉辦了以“團聚青年?助力創城”為主題的公益講座,給坂頭村群眾及學生普及了疫情防控及文明禮儀知識。坂頭村是今年新創建的坂頭村百姓書房,是南安市首個建設在水庫之上的“百姓書房”,山清水秀,風景優美,按南安市“四星級百姓書房”標準創建,藏書7500冊,分電子閱覽及紙質閱覽兩個樓層,具有室內閱覽及室外閱覽兩個區域,幅射三個山區村(坂頭、紫山、仕林)。
據吳少妮介紹,近年來,英都鎮深化開展移風易俗、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持續抓好星級“百姓書房”創建工作,成果斐然,目前已創建了4家“百姓書房”。英都鎮級百姓書房、良山村百姓書房(龍山書舍)、大新村百姓書房均是利用古厝(宗祠)建設。良山村、大新村百姓書房已被評為南安市“三星級”百姓書房。在本轄區內全面實現了“三個一”:同一套標準(執行“百姓書房”統一標準,藏書均在5000冊以上,開展一體化建設),同一個行動(定期組織“百姓書房”集體與域內小學共建),同一項作用(實現百姓書房、家風家訓館、文化講堂等的“一館多用”),有效發揮了“百姓書房”的社會涵養作用,鄉風文明程度持續提升。
(供稿:中共南安市委宣傳部 南安市英都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