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糧食浪費,人們的目光往往集中在餐桌上的“顯性浪費”,卻很少關注糧食收獲后各環節的損失。
據筆者觀察,在一些鄉村每到水稻收割季節,有的農民毛毛躁躁,收割機滴漏的稻穗不撿、搬運時稻粒撒漏隨處可見,損耗的糧食接近糧食總產量的5%。據報道,我國糧食連年增產,但各個環節的糧食浪費損耗現象仍然存在。經測算,我國糧食產后僅農戶儲糧、儲藏、運輸、加工等環節損失浪費總量每年達700億斤以上,相當于兩億人1年的口糧。
“鋤禾日當午,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飯,來之不易。這一古訓,我們應牢牢記取。在關注“餐桌上”愛糧惜糧,節儉愛糧的同時,人人都來開展糧食產中、 產后愛糧惜糧節儉用糧活動,提倡節儉愛糧,從我做起。詩人李商隱有詩曰:“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歷史長河浩浩蕩蕩,古人富貴皆歸結于“勤儉”之道,而富豪仕族沒落,則源于一個“奢”字。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強調要營造餐飲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既關乎每個人的日常,又涉及糧食安全問題,既是在呼喚勤儉節約的中華傳統美德,又是在倡導科學文明的現代生活方式,引發了全社會的廣泛共鳴和熱烈響應,旨在告誡人們厲行節儉,珍惜來之不易的物質生活。
袁隆平曾痛心地斥責食物浪費:“我們國家人口這么多,耕地又這么少,國家投入很大,辛辛苦苦地鉆研來提高產量,我們的水稻產量,每畝提高10斤、5斤都是難的,好不容易提高了呢,又浪費了!”唯有從每一個人做起,才能在全社會形成一種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良好氛圍。
浪費糧食,根源在于人們對愛糧節糧不以為然,對浪費糧食的現象淡漠。應做好杜絕糧食產后浪費的宣傳普及工作,對肆意浪費糧食的行為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批評和懲戒。“餐桌外的浪費”觸目驚心,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戶科學儲糧,引導加工企業轉型升級和適度加工,倡導簡樸務實的餐飲消費觀,培養平衡膳食的飲食習慣。只有切實把餐桌外的糧食浪費黑洞堵住,才能增進糧食節約,更好地保障糧食安全。
話說回來,愛惜食物,節約糧食,不僅僅是節省自己的腰包,更是為國家作貢獻,為人類作貢獻,為構建節約型社會當好表率。(薌城區稅務局溫欣 卓稚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