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福建省委文明辦向全省廣大干部群眾發出厲行節約倡議書,號召大家用“舌尖”節儉涵養“心間”美德,用“小餐桌”推動“大文明”!(福建文明網 8月19日)
中國雖然是糧食生產大國,但是,浪費食物的現象也很嚴重。據統計,中國人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一年高達2000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于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那樣,餐飲浪費到了“觸目驚心、令人痛心”的地步。所以,高度重視糧食安全,提倡勤儉節約,杜絕浪費,有著重要意義。
厲行節約,是對勞動的尊重。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質生活豐富了,很多人在享受美味食物的時候,大概都不會去想這些食物從哪里來。一粒種子,從播種開始,到成為我們餐桌上的食物,要經過農民的灌溉、施肥、除蟲,也要經過工人的運輸,更要經過烹飪者精心的烹飪,而現在有很多人都隨意丟棄、浪費食物,更有一部分吃播的博主為了吸引觀眾眼球大量的浪費食物,為播而吃。糧食來之不易,如果說詩人李紳用詩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表達的是對艱辛勞作的勞動人民的同情,那么,“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糧食汗珠換”則是普通勞動人民對艱苦生活的總結。珍惜食物,就是珍惜勞動成果,是對勞動的尊重。
厲行節約,是對美德的傳承。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民族世代相傳的精神財富。從古至今,許多人都把節儉當作一種美德來傳承。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告誡兒子諸葛瞻要“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希望兒子傳承勤儉美德。朱子更是把勤儉節約當作家訓,告誡后代“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家是最小國,作為家長,要通過自己的身教言傳,為自己的孩子樹立勤儉節約的榜樣。在家吃飯堅持吃多少做多少,外出就餐,科學合理點餐,養成剩餐打包的習慣,養成“光盤”的習慣,告別浪費陋習,讓勤儉的美德世代相傳。
厲行節約,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勤儉節約是我黨歷來的優秀傳統,毛澤東主席生活極為簡樸,他不僅在個人生活方面為國人做出了勤儉節約的表率,更是把“厲行節約,勤儉建國”作為“治國”的經驗。為了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就明確提出要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的方針。習近平總書記一直提倡“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多次強調要保持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作風,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就曾批示要求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今年又對制止餐飲浪費作出重要指示,更是在其他重要場合多次提及。節儉節約作為一種傳統美德,古已有之,作為個體,通過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珍惜糧食、節儉用餐,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厲行節約,涵養美德,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讓我們不斷踐行勤儉節約的新風尚,讓勤儉節約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漳州文明網 東山縣稅務局 侯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