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糧食在產后環節損耗嚴重,尤其是在儲藏、運輸和加工環節,每年損失量約700億斤上下,相當于吉林省一年的糧食產量。(央視新聞8月28日)。
當前,全國再次興起節約糧食,預防舌尖浪費之風,以確保糧食安全。此舉贏得了國人的點贊和支持。毫無疑問,擁有近14億人口的大國,每人每天節約一粒糧食,匯聚到一起,那就是天文數字。因而,倡導和弘揚厲行節約的優良傳統恰逢其時,大有必要。
筆者認為,厲行節約應該是全方位,節糧節能節水同等重要,都應成為全國人民的自覺行動。珍惜勞動成果不單純是要節約,而且要加強保護措施,減少損耗。我國糧食在產后環節損耗嚴重,尤其是在儲藏、運輸和加工環節,每年損失量約700億斤上下。這是一個令人瞠目結舌而又痛惜的數據,700億斤糧食,如果按照每人一天吃掉一斤糧食,每年365斤計算,夠一億多人一年的口糧。
當然,如果想讓糧食產后一點都不損耗顯然是異想天開,根本達不到。但是,只要引起社會各界和全國人民的高度重視,并想方設法減少損耗是完全能夠做到的。雖然此前就此國家和地方也采取了針對性措施予以保糧,但事實證明,力度還是不夠,方法也不多。因而說保糧還大有文章可做。別的不說,以儲糧為例,時至今日,廣大農民儲糧還是采取傳統的缸、罐、糧囤或蛇皮袋等方式儲糧。鼠咬蟲蛀,甚至發生霉變司空見慣,損失極為慘重。急需科研單位能研制出較為先進的儲糧容器和方法,不但會大受農民歡迎,而且能減少億萬家庭儲糧不當所造成的損失。
不可否認,保糧是一項技術活,而且事關億萬家庭,難度較大,但是,無數事例證明,只要思想認得上,方法總比困難多。關鍵在重不重視,想不想干,如何去干。再者還可以充分發揮民間的智慧和力量,促進大家齊心協力保糧,并且形成一種風氣,效果自顯。運輸和加工環節同樣如此,人多力量大,智慧更給力,堅持不懈,持續努力,自然能使我國保糧節糧工作提質增效,邁上一個高臺階。
我們堅信,只要上下一心,共同努力,堅持節糧保糧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再加之黨中央一直重視農業農民增產增收工作,我們一定能實現糧食豐產豐收,穩定糧食基本盤,促進國泰民安和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德化縣文明辦 陸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