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勤儉是我們的傳家寶,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掉;要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務必狠剎奢靡之風、浪費之風”。“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不管時代如何變遷,社會如何發展,勤勞節儉的精神都要印在人們心中。
勤儉節約是一種道德品質修煉。《左傳》有言:“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諸葛亮誡子:“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勤儉節約不僅是一種生活習慣,更體現著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在厲行節約中感恩大自然的饋贈和勞動者的付出;懂得“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道理,敬畏自然、尊重勞動、顧及群體的同理心。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大力弘揚勤儉節約美德。讓勤儉節約成為自己道德標準,伴隨我們的一生,永遠傳承下去。讓勤儉節約在生活實踐閃光。
勤儉節約是一種文化文明力量。當年,美國記者斯諾在延安看到毛澤東等中共中央領導人吃的是粗糙的小米飯,穿的是用繳獲的降落傘改制的背心,住的是簡陋的窯洞,他感慨地稱贊這是存在于共產黨人身上的“東方魔力”,并斷言這種神奇力量是“興國之光”,而這種力量指的就是勤儉節約。“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歷史和實踐無一不證明,一個沒有勤儉節約精神作支撐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個沒有勤儉節約精神作支撐的政黨,難以興旺發達。在文明創建活動中,廣大黨員干部職工要身體力行,積極參與到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行動中來,讓勤儉節約成為廣大市民共同道德選擇。
勤儉節約是一種敬畏糧食表現。國家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但人均國土資源少的國情,決定了糧食生產始終處于緊平衡態勢,節約糧食、杜絕浪費時刻不能放松。雖然糧食生產取得連年豐收,但從中長期看,糧食產需仍將維持緊平衡態勢,今年全球新冠疫情對我國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等諸多方面帶來的影響更是不容小覷。即使生活一天天好了,也沒有任何權利浪費。尤其是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又要繃緊糧食節約這根弦,做到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厲行勤儉節約,引導廣大干部職工及家人爭做光盤行動的參與者、珍惜糧食的推動者,杜絕“舌尖上的浪費”,從自我做起,從點滴做起。做勤儉節約的宣傳者、踐行者和示范者,續寫傳統美德新篇章,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凝聚起強大精神力量。(大田縣委文明辦高上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