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潭,有這么一個“草根公益”團體——平潭小馬助學濟困公益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小馬公益”)。幾年來,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雷鋒精神,開展公益慈善活動,傳遞正能量,用愛心和真情溫暖了許多人。近日,記者就走進這支為公益奔跑的“馬家軍”,聽聽他們的公益故事。
傳遞愛心 公益拍賣已辦四年
“今晚,共有44件拍品參與拍賣,共計拍得77480元,義賣品銷售金額9895元,并收到專項捐款9500元,共計93875元,非常感謝各位愛心人士的關心與支持!”在7月25日晚的小馬公益慈善拍賣會上,平潭小馬助學濟困服務中心理事長林述武向參加此次拍賣的愛心人士致謝。
此次拍賣的善款,將全部用于救助年僅一歲的白血病患者郭煦。
像這樣的公益慈善拍賣會,已經連續舉辦了4年,除了用于救助小郭煦這樣的患病家庭外,拍賣資金還作為困難學子的助學金。
在篩選求助對象的時候,小馬公益秉持“積極向上”的原則“。受助對象本身必須是自強不息的,不放棄對生活的努力。”小馬公益創始成員郭國耀對幾年前的一次愛心探訪印象深刻。故事的主人公叫小翁,如今已是大二學生。當年開始援助時,他還在上高三,雖家庭貧困,但一家人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打動了小馬公益的每一個人。其中一個細節是,他們一家人將吃完的百香果果殼保留下來,裝上泥土后再種上小花小草,擺在自家的院墻上,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如今,小馬公益繼續支助小翁完成大學學業。小翁也很爭氣,不僅學習成績優異,還當選了學校的學生會主席。
互幫互助 接過愛心接力棒
小馬公益的前身是馬家軍公益組織,郭國耀告訴記者,馬家軍公益組織其實是“走遍嵐島遠足隊”的一個分支組織,因為遠足隊在戶外行走時常會面臨未知的危險,需要“互助”精神,便延續了這種精神成立了馬家軍公益組織。
2013年底,馬家軍公益組織正式成立,同時初步制定了組織基金活動章程及日常活動管理規則,正式開啟了助困、助學的公益旅程。2018年11月25日,小馬公益正式登記成為民辦非企業單位,正式接過“馬家軍”的交接棒,在公益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小馬公益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獲知尋助對象,并由執委會成員帶隊實地考核,討論是否可以進行援助。2013至今,小馬公益舉行大型公益活動38場有余(包括“歲末探訪”“慈善拍賣會”等);疾病及貧困援助探訪活動近120場(孩子包括大學生和中小學生);援助家庭困難導致無法順利入學的孩子近250人次,共計援助金額達200萬左右。
為確保公益基金使用的透明度,馬家軍公益組織每個月都會制作一份“收支明細”,在“平潭馬家軍公益組織”微信公眾號上公布,接受社會監督。
助人自助 創新公益方式
在致力公益過程中,小馬公益也在不斷探討創新公益方式,力求通過不同的方式去幫助他人。除了直接發放援助基金,他們還會開展一系列公益活動,為受助對象送去衣物、油、米等生活用品。
志愿者們漸漸意識到,比起基金援助,給予受助者一個精神上的支持更加重要。“有時候我們就是給對方傳遞一個信心,傳遞一個向上的理念。”郭國耀說。
公益當先,不圖回報。7年來,除必要性的回訪了解受助者的后續生活情況外,小馬公益的原則是避免打擾,不多干涉。他們的公益行為也鼓舞了許多受助對象加入到“愛心接力”的公益隊伍中來。
一位蘆洋的受助者就提出要將自己每個月的工資收入,拿一部分出來捐給小馬公益基金,而小馬公益考慮到這名受助者的實際情況,還是建議其先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待自身情況好轉后,再為公益接力。
“我們希望大家在做公益之前,首先把自己照顧好,輕松地做公益,不要給自己太大負擔。”郭國耀說,每一次的公益探訪,對志愿者來說就是一次對世間“悲歡離合”的見證。因而,志愿者的內心必須足夠強大,要能夠適時調整自己的情緒,客觀、理性地去完成志愿公益工作。
(平潭時報記者 高容峰 通訊員 林樂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