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時光回溯,以前的七夕節無人問津,備受冷落,人們熱衷過的是西方情人節,各種洋節受到追捧。今天,七夕日,大街小巷“全城熱戀”,到處彌漫著傳統節日的浪漫氣息。形式多樣的“我們的節日——七夕”主題活動豐富多彩,營造出“我們的節日”的濃厚氛圍。人們心中最柔軟、最依戀的情愫,在這一刻成為一種情感共鳴和精神相通。
這樣的變化是什么?是文化自信的展現和表現。昨天、今天、明天,無論我們身在何方,不管用什么方式過“我們的節日”,都是用行動對傳統節日的致敬,對傳統文化的弘揚。傳統文化是凝聚情感的精神家園,我們開展各種形式的“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彰顯的正是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體現的正是我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擁有5000年悠久的歷史與鮮明的民族特點。人類歷史上四大文明古國,只有長達五千年的中國文化作為主體保留了下來。可見,繼承和發揚這筆寶貴的遺產是多么的重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今天,在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中,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智能化等帶來的社會生活巨變中,傳統節日也需要與時俱進。此時,我們更加需要創新現代過傳統節日形式,用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現代形式過好傳統節日,讓傳統節日本身的儀式感與現代生活對接,使人們在自然而然中過傳統節日,由此讓傳統節日充滿人氣,發揚光大。
不只是七夕,清明、端午、中秋、春節等傳統節日,我們都應在傳統文習俗與現代文明的對接中,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融合中,充分尊重它既有的優秀傳統和文化,與時俱進過傳統節日,通過形式各異、豐富多彩的現代形式過好“我們的節日”,厚植我們的文化自信。這需要全社會付諸切實行動,我們每個人肩負一份責任。從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小事做起,比如,參加一個七夕文化活動,或者買一束鮮花送愛人。(莆田文明網 孫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