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就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做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文明的廈門人迅速行動起來。據8月13日《廈門日報》報道,廈門市商務局、市餐飲行業協會向全市餐飲經營單位發出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倡議書,引導理性消費踐行“光盤行動”,讓勤儉節約的餐桌美德標注廈門文明新高度。
市民們紛紛為這樣的倡議書大聲叫好!曾經看過中央電視臺報道的餐飲浪費現象,真是叫人心痛。有沒動一筷子的整雞鴨、肉,沒有吃一口的饅頭、餅,大碗大碗的米飯和剩菜等等,每個飯館每天都有很多,過年過節更甚。而幾千年的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也存在不少陋習:一是要講究排場。不論幾個人,要吃大桌子,擺滿才有面子;二是吃完就走。不去打包,不然感覺會丟面子。而那種公款吃喝的浪費更為嚴重,好煙好酒,大菜一桌,要的是排場和面子,反正都不是私人掏錢,沒人心疼。這種浪費,用老人家的話說,其實就是在“作孽”吧。
誠然,改革開放40年了,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我們都能吃飽吃好了,也是令人欣慰。但是,仍會有個別人忘記了貧窮時的苦難,忘記了那幾千萬的餓殍。只要有機會,都不惜一擲千金,講排場,玩大方,奢侈豪華,有的大操大辦紅白喜事,勞民傷財,過后又勒緊褲帶過窮日子,這是何苦呢?
可喜的是,這種鋪張浪費現象也逐步得到遏制。中央及時出臺“八項規定”,中國文明網也積極倡導開展“四不”文明行動,這其中就包含了“吃飯不剩飯菜”活動。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也多次強調狠剎“舌尖上的浪費”,要求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秀傳統,努力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作為普通市民,我們都要從自己做起力行節約。在接待客人、家人聚餐時,要有勤儉節約意識,放下所謂的“面子”,做到計劃點餐,合理用餐;同時,對于吃不了的飯菜,要及時打包帶走,絕不要制造餐飲垃圾,浪費錢財。一旦大家都這樣做了,讓文明用餐成為了一種習慣,餐飲垃圾少了,好的飲食風俗就會回歸,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了文明的新風尚。鋪張浪費絕非小事,只有杜絕“中國式剩宴”,我們的社會才能更加文明和諧。
(廈門文明網 廈門外國語學校 劉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