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8月14日訊 連日來,市民們發現,馬尾區大小餐館紛紛換上了新版“文明餐桌”桌貼,店員主動要求兩人以上同桌就餐的應使用公勺公筷。
馬尾區近日開展了針對復用餐飲具使用情況的專項檢查行動,同時倡導餐飲服務單位規范使用公筷公勺,實行分餐制,助力文明餐桌行動。據統計,共重新設計、定制1萬張“文明餐桌”桌貼、1200張大型海報、1100多份倡議書和桌立、800面宣傳展板,涵蓋“光盤行動”“公筷公勺”“餐前洗手”“拒絕野味”“食安創城”等元素,并在全區12個農貿市場懸掛“拒絕野味 珍愛生命”橫幅。
同時馬尾區結合創城檢查,對轄區餐飲單位、湯雞湯鴨店進行“文明餐桌”拉網式摸排、宣傳,使用食安音箱走街串巷播放“文明餐桌”音頻,指導三鎮一街以“文明餐桌”等內容為重點更新制作《村居食安宣傳欄》68面,全區未出現野生動物及活禽交易行為。
馬尾區市場監管局以餐飲店、農貿市場等為重點,開展全面檢查。行動中,執法人員重點檢查餐飲服務單位是否建立健全餐飲具清洗消毒保潔管理制度、復用餐飲具消毒方式是否正確,以及餐飲具表面是否殘留異物等情況,并使用ATP熒光檢測儀,對餐飲具潔凈度進行現場快速檢測。
針對部分餐飲店餐飲具菌落指數超標的問題,執法人員當場開具了整改通知書,要求經營者限期整改。同時,委托第三方檢測機構現場進行隨機抽樣,對餐飲店里的餐盤、碗、勺子等餐飲具展開了監督抽檢,主要檢測大腸桿菌等相關指標是否合格。發現該餐廳存在消毒制度記錄不完整、保潔柜使用不規范等問題,當場責令企業整改,并跟蹤督促整改情況。
“現在餐廳、酒樓基本上都會提供公勺公筷,如果沒有的話,消費者及時向服務人員索取。”執法人員說。
為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監管工作,馬尾區市場監管局近期也對熱門餐廳的疫情防控措施、食品安全管理以及公勺公筷使用情況進行了檢查。
針對大型餐飲酒樓,執法人員結合常態化疫情防控監管工作要求,重點對操作人員口罩佩戴情況、晨檢記錄、食品來源以及儲存情況等開展檢查,并督促操作人員全程佩戴口罩,做到防控措施不放松。
“工作人員、顧客進店,首先要量體溫,提醒戴口罩。我們服務人員也會提醒顧客使用公勺公筷。”江濱路某酒樓負責人周先生表示,由于他們承接的宴席大多在十桌以上,聚餐人數比較多,因此他們更加注重餐桌安全,從4月初就開始實行公勺公筷的分餐方式。
“我們專門印制了推廣分餐制和文明用餐的海報,結合日常巡查將這些海報發放到每個餐飲店,提醒消費者用餐時要使用公勺公筷,經營者盡量提倡分餐制,避免交叉污染。”區市場監管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接下來,他們會持續排查熱門商圈、步行街等區域的餐飲服務單位,將公勺公筷使用納入日常監管;同時深入開展文明餐桌勸導服務,倡導文明用餐,適量點餐,踐行“光盤行動”,禁食野生動物等,守護民眾舌尖上的安全。
打造“無桶化”示范街
“你好,我們是來宣傳‘無桶化’垃圾分類的,過兩天我們將把街邊的垃圾桶都撤走,以后你們可以把垃圾投放到小區垃圾屋(亭)內或由物業來定時收取垃圾。”8月10日,在魁岐路沿街,一隊由區城管局、環衛中心、馬尾鎮和物業企業組成的宣傳隊正在對商鋪進行入戶宣傳。
記者了解到,自7月31日起,馬尾鎮已在儒江西路、儒江東路全面撤除垃圾桶,并要求商戶將垃圾在室內進行收集并分類后,每天在全市垃圾定時投放時間段到小區內垃圾分類屋(亭)定時投放。“通過近期不間斷的宣傳、勸導、入戶上門、執法和保潔兜底等工作,儒江東路和儒江西路已基本做到‘無桶化’,垃圾分類‘自覺投放’模式已逐漸形成。”區環衛中心副主任梁玉萍表示,此次通過試點先行馬尾鎮垃圾分類示范街,將進一步推進我區垃圾分類工作全覆蓋。
在儒江西路經營一家飯館的李老板告訴記者,自從得知沿街店面垃圾桶要全部撤掉后,他就在每個桌邊都放了一個垃圾桶。“這個垃圾桶一般都是給顧客丟使用過的餐巾紙,至于就餐時,產生的骨頭、菜葉等廚余垃圾,我們都要求客人直接放桌上,之后我們再收拾。”李老板表示,平日里通常8、9點關店,有時候分類完時間比較充裕,他就拿到就近小區的垃圾屋(亭)內投放,如果時間比較晚,他就放在廚房內,等第二天在投放。
“撤桶前,馬尾鎮垃圾分類中心都會聯合區城管局、區環衛中心、物業等工作人員到沿街店面進行入戶宣傳,并向沿街商鋪發放《沿街店面垃圾分類定時投放通知》、《馬尾鎮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指南》等宣傳手冊。”梁玉萍表示,針對少數店面因各種原因無法做到定時分類投放的,物業、馬尾鎮垃圾分類中心和城管將逐一上門,做針對性強化勸導。
值得一提的是,對個別地段早市和夜市擺攤行為,城管隊員也專門派出隊員做針對性的宣傳、勸導和執法,堵住外源性垃圾產生源頭。
下一階段,區環衛中心將聯合各部門再總結經驗,梳理成果,逐步有序在各路段鋪開,打造示范片區沿街店面垃圾分類新模式。(福州市馬尾區委文明辦 報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