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岸綠的臺嶼河 倉山區委文明辦供圖
文明風7月10日訊(通訊員吳梅莉)平坦干凈的瀝青路、清澈見底的臺嶼河、朗朗縈繞的讀書聲,倉山區建新鎮橫龍村在20年的時間內,積極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訓、淳樸民風,將昔日“臟亂差”的破舊村,打造成為遠近聞名的幸福村,為倉山區的文明實踐打造“橫龍樣板”。
三“治”發力,文明繪就藍圖
提升村容村貌是橫龍村文明村鎮建設的關鍵。曾經的橫龍村“一窮二白”,只有一條主干道、一條公交線路,衛生環境差。如今,這里已成為城市新中心,道路縱橫交錯,公交線路四通八達,風景如畫。
橫龍村圍繞三個“治理”,精準發力實現山水林田湖協同發展。從治“差”入手,橫龍村大力整治基礎設施,開展三格化糞池建設工作,通過截污納管集中處理或配建化糞池分散處理,實現污水處理全覆蓋;從治“臟”入手,橫龍村建立了常態化巡查機制,按照定期巡查和常規巡查相結合的辦法,組織村居干部對轄區內河道、馬路存在的亂搭亂建、亂倒垃圾、亂排污水等問題進行地毯式排查和整治,并及時反饋整改;從治“污”入手,橫龍村打響“臺嶼河”攻堅戰,深入推進臺嶼河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作,讓臺嶼河在煥然一新的同時,也保留了生態和歷史的美感。橫龍村的臺嶼河畔,更是建設了4萬平方米花海,結合公園、游園、綠道建設和現有綠化改造,形成了“一路一樹,一街一景”“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五彩繽紛”的多彩新農村形象。
三“館”浸潤,文明引領風尚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和靈魂,橫龍村緊抓鄉風文明建設,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文明村鎮建設提供了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
橫龍村圍繞三個文明宣傳陣地,弘揚優秀文化和文明鄉風,不斷夯實思想道德基礎。一是圍繞家風家訓鄉賢館,揚家風傳家訓。經省博物院等權威機構的規劃設計,橫龍村打造了以耕讀為主題的建新臺嶼鄉村博物館,弘揚“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和睦鄰里、勿作非為”的家風家訓,宣傳嚴守家訓、以德傳家的典型事跡,以風化俗、移風易俗。二是圍繞村文化服務中心,加強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積極舉辦“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開展“倡導綠色生活、反對鋪張浪費”“文明游古厝”等志愿服務活動,為村民提供更加豐富、更有活力的文化生活。三是圍繞村綜合服務中心,建設文化綜合示范點。融合了鎮村史展示、黨群教育、文化活動、黨群議事、綜合服務等內容,為黨員群眾開展組織生活、集中學習交流提供了優質的場所和服務,形成了一張橫龍村特色文化的名片。
三“產”振興,文明助力脫貧
橫龍村建于1984年,是典型的農業區,村民以務農為主,2005年前人均年收入不到5000元。2009年以來,橫龍村緊抓文明村鎮建設的抓手,借助文明城市創建的東風,在整治農村人居環境的同時不斷壯大三大產業,“三大攻堅戰”取得了重要進展。一是用活留用地,橫龍村聯合周邊各村利用10%留用地款成功購置了福灣新城夏雨苑部分綜合樓、奧體正祥城、方圓商貿樓等項目,回購面積近20000平方米,村集體資產進一步發展壯大。二是盤活村資源,通過與周邊村聯合投資公建服務項目、參與土地投資入股等多元化的發展方式,產業發展、富民強村,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的華麗轉型。三是資源再利用,引進優質“管家”,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打造“集中回購、集約管理、統一招商”的新模式,實現了政府招商引資、企業入駐發展穩定稅源、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的“三方共贏”。
如今的橫龍村,顏值更高、內涵更富、文明更盛,涌現了陳應中、陳應光兩兄弟等孝老愛親的道德模范,建起了陳祺厝村(微型)博物館等文化陣地,文明的理念正向“深”里走,向“實”里走,向村民的“心”里走,為村民帶來幸福感和獲得感,真正將文明村鎮建設成新時代橫龍村民的精神文明家園。(倉山區委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