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文明村新民村。東南網記者 林杰 攝
近年來,泉州市洛江區馬甲鎮新民村以創建全國文明村鎮為契機,注重崇德敬孝精神文化力量,通過建設孝心示范村、挖掘優秀家風家訓、拍攝移風易俗微電影等舉措,在全村形成齊抓移風易俗的良好氛圍。據介紹,新民村總人口4363人,轄17個村民小組,2017年被中央文明委評為“全國文明村鎮”。
新民村家風家訓大講堂現場。東南網記者 林杰 攝
傳承良好家風家訓 倡導厚養薄葬
走進位于馬甲鎮新民村杜氏宗祠的家風家訓館,祖輩流傳的經典家訓家規、家風故事與鄉賢能人事例展示其中,濃郁的家風氣息撲鼻而來,令觀者如沐春風。
新民村是馬甲杜氏繁衍的起始地,也是杜氏宗祠所在地,很多杜氏宗譜上的人和事在這里流傳,形成源遠流長的家風。宋末元初的杜氏先人拙隱公,首修族譜,倡導尊道貴德、積德傳家的拙隱家風,留下族訓:“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德于冥冥之中,以為子孫無窮之利。”杜氏家風概括起來就是四個字,積德、育人。
“移風易俗重要的是讓群眾轉變觀念,形成共識。我們通過學習傳播祖傳家風,達到提倡厚養薄葬的目的。”新民村村主任杜同水介紹,村部以家風家訓館、家風家訓文化公園為載體,宣傳弘揚崇德向善的杜氏家風,讓族訓家規入腦入心。
杜同水回憶道,以往村中每逢佛事喪事等,事主因為攀比總是將儀式舉辦得特別隆重,“宴請菜金,每桌能花1000元的非要花到3000元,酒水也都挑貴的買。浪費不說,大操大辦也伴隨一些喝酒賭博的不良風氣。”
幾年來,全村有效遏制紅白喜事、佛生日大操大辦150多場,為村民節省開支800多萬元,得到群眾的好評。
“引導村民移風易俗、減少鋪張浪費,把節省下來的財物等資源集中在行善、積德、育人上,以良好家風引領淳樸民風、樹立崇德新風。”杜同水說。
好家風好家訓主題墻繪。東南網記者 薛逸群 攝
樹立身邊典型 建設孝心示范村
挖掘身邊好人好事,弘揚文明新風。新民村以積極創建洛江區首批孝心示范村為契機,每年組織評選“好婆婆”“好媳婦”“好丈夫”“孝子”等活動,把兒女孝道、媳婦孝順、父母守則、家庭道德等內容寫進村規民約,家家戶戶廳堂懸掛家風家訓,使孝心村建設有規可依、有章可循。
“先進典型在移風易俗方面起到引領示范,他們能以身作則,站出來支持移風易俗工作。”杜同水介紹,移風易俗工作開展后,有了身邊典型的示范,村民之間也互相監督提醒,喜喪事的花費減少了,一切以節儉為主。
在此基礎上,不少村民、鄉賢把移風易俗節省下來的錢捐到村里做公益。這幾年捐建了激情文化廣場、太陽橋、貞義橋、貞義亭、休閑公園等,特別是高規格修建了一座老年人門球場,遮陽棚下寬廣的場地,供老年人開展門球等各類活動,豐富老年人文化生活。同時,為全村230多名70歲以上老人建立了孝心食堂,組織開展義診、義剪等志愿服務,讓老人們感受到濃厚的孝老愛親氛圍。
值得一提的是,新村民還創新宣傳方式,通過村民自編自導自演移風易俗主題微電影《新民宴》《我的土豪爸爸》等,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宣傳了身邊的移風易俗故事,受到泉州各縣、市相關部門的借鑒和推廣。
現在的新民村,文明氣象、良好家風已經鑲嵌在新民的一步一景,綻放于村民的一笑一顰,村容村貌的大變樣,彰顯著村民轉變觀念、樹立新風、攜手建設美麗家園的共識和成果。(東南網記者 薛逸群)
移風易俗宣傳欄。東南網記者 林杰 攝
家風家訓主題公園,圖為新民村設立的歷史名人孝道故事主題雕塑。東南網記者 林杰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