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源縣:剪紙傳承人走進道德講堂 助力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召開
文明風5月11日訊(通訊員吳惠愛 徐福增)話剪紙,賞剪紙,學剪紙,迎世遺。
為豐富市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進一步傳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迎接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5月8日,羅源縣委文明辦、羅源縣稅務局聯合舉辦“話剪紙 迎世遺”主題網絡道德講堂活動,活動邀請了羅源縣剪紙藝術傳承人朱學舜來到現場,與羅源縣60余名剪紙愛好者共話剪紙文化與技藝。同時,活動還通過網絡視頻直播的形式,讓全縣人民群眾一同感受“非遺”剪紙的藝術魅力與民族文化內涵。
走進道德講堂,走近非遺文化。“剪紙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也在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發生變化,這就是藝術的生命力”。活動現場,朱學舜老師向大家講解了剪紙的定義、剪紙起源、剪紙文化、剪紙工藝等基本知識,并著重介紹了羅源剪紙體現在南北交融、畬漢交融的特點。講堂內容豐富,通俗易懂,現場觀眾們聽得津津有味。
羅源縣剪紙歷史悠久,有著豐富的畬家元素。長期以來,羅源民間剪紙藝人以紙為材、經剪成藝,或貼于窗戶、或點綴禮品、或裝飾燈彩,深受群眾喜愛。特別花樣繁多的灶壁花,全國唯羅源僅有,堪稱活文物。
朱學舜還結合自身實際,為大家講述了羅源剪紙藝術拓荒者的故事。早在1992年,朱學舜就和陳乘梅、彭榮山等人一起參與“搶救民間剪紙,傳承民族文化”行動。“只要聽說哪里有剪紙老藝人,我們就帶上干糧出發。”朱學舜說,在搜集民間剪紙作品的過程中吃了不少苦,一些偏遠村莊沒有通車,他們就靠一雙腿跋山涉水。以“生在民間、長在民間”為創作理念,3人花了20多年,深入畬家田間地頭,走訪了羅源11個鄉鎮40多個村莊,尋訪了60多個民間剪紙老藝人,記錄他們從歷史到現實的點點滴滴閃光點,搜集了2000余幅作品,最終整理并編寫了《畬山剪紙》3冊,為廣大群眾奉獻出一幅幅生動活潑的剪紙藝術品。
剪紙傳情,巧手抗“疫”。“《抗擊疫情》這幅作品構思了一個月。為了提煉出人民抗擊疫情的精神,我看了許多新聞,畫了幾十幅草稿。”朱學舜說。這幅作品左下角是木棉花,“木棉花是‘英雄花’,象征著武漢人民。”在分享剪紙作品環節,朱學舜自豪地為大家介紹著將抗“疫”故事融入剪紙的作品。朱學舜還通過一系列剪紙作品的分析與鑒賞,展示了不同剪紙作品隱含的文化意蘊和情感。其中一幅《畬家之春》,展現了羅源畬族人民邁向美好生活的場景。
學習體驗剪紙技藝,傳承傳統文化。為進一步傳承保護非遺剪紙傳統技藝,激發剪紙愛好者的創作熱情,感受到非遺文化和剪紙藝術的樂趣。在朱學舜老師示范了幾種剪紙常用的技法后,學員們紛紛拿起手中的剪刀和紙張,開始了剪紙作品的創作。一把剪刀、一張紙看似簡單,真正開始動手,如何握剪,如何走剪,不少人都犯了難,剪斷了的、下錯刀的、手心出汗弄濕紙張的,狀況百出。大家紛紛感嘆一幅精美剪紙作品的來之不易。
“剪的很好看,特別好,要先從里面下刀,外面輪廓是最后一步…”在朱學舜老師的指導和鼓勵下,學員們漸漸掌握了剪紙的要領,當看到自己的一幅幅蝴蝶、畬女等剪紙作品逐漸成型,學員們都流露出了自豪的神情,呈現出參與、保護、傳承非遺文化的濃厚氛圍。
此次活動不僅提高了市民群眾對“非遺”文化的認知水平,也加深了對傳統文化的崇拜之情,為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為2020年在福州市舉辦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添磚加瓦。(羅源縣委文明辦 羅源縣稅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