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餐桌上的文明,不僅需要宣傳引導、制度規(guī)范和餐飲行業(yè)嚴格執(zhí)行,還需要每個人認識到餐桌文明的重要性,了解衛(wèi)生進食的規(guī)范,并在生活中踐行。——編 者
在餐飲行業(yè),一場“餐桌革命”正在興起。全國多地紛紛發(fā)布行動公約、出臺舉措,推廣以分餐進食、公筷公勺為標志的餐桌文明。
新一輪餐桌文明推廣主要包括哪些內涵?個體在不同生活場景中應如何踐行餐桌文明?近日,記者采訪了中華健康管理博士聯(lián)盟副秘書長謝朝暉、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wèi)生學院教授呂曉華、武漢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所長李俊林等有關專家。
餐桌文明建設進入新階段
“我國餐桌文明建設分為啟蒙、認知、關注、高度重視和調整5個階段。”謝朝暉介紹,2002年之前,餐桌文明更多注重用餐禮儀和習慣,隨后逐步重視科學飲食。2013年后,提倡綠色環(huán)保、反對浪費的文明餐桌行動集中開展。
在她看來,此次疫情發(fā)生以來,餐桌文明的關注點從按需點餐理性消費、拒絕浪費綠色消費,轉變?yōu)楣旯仔l(wèi)生進食、分餐分食健康消費,為的是守住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通過提高安全健康管理能力重塑消費信心。
此輪餐桌文明推廣關注點與我國圍桌共餐的傳統(tǒng)飲食習慣密不可分。“共餐制最大的弊病在于,許多病原微生物可以借由餐具傳播,增加了共餐者交叉感染、罹患傳染性疾病的風險。”李俊林說,“大力推行公筷公勺和分餐制,是為了革除共餐的老習慣。”
需轉變傳統(tǒng)情感交往觀念
2003年,中國飯店協(xié)會曾制定《餐飲業(yè)分餐制設施條件與服務規(guī)范》。如何使餐桌文明推廣行之有效,進行到底?
解題先要破題。“以公筷公勺和分餐制為主的餐桌文明,在實際推行中主要遇到3方面的難點。”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fā)展研究所副主任邢偉分析。
首先是情感堵點。人們的情感交往觀念短時間內難以完全轉變。部分食客擔心使用公筷公勺和實行分餐會顯得生分,所以不好意思主動做。
其次是操作痛點。人們的用餐習慣難以在短時間內徹底改變。雖認識到餐桌文明的重要性,但存在怕麻煩的情況,甚至害怕出現(xiàn)用錯筷勺的尷尬。
這就需要在設計上使公筷與普通筷子有明顯的區(qū)分。中國日用雜品工業(yè)協(xié)會有關負責人表示,不同飲食場景有不同的需求,公筷設計應滿足特定需求。家庭場景中,筷子以外觀區(qū)分為主;餐飲企業(yè)則在筷子尺寸上有更多要求,如火鍋店需要尺寸更長的公筷。
最后是推廣阻點。對餐飲機構而言,無論是提供公筷公勺還是實行分餐,都需要更多服務人員和更多餐具準備,增加成本且降低效率,形成一定的推廣普及阻力。
“應讓食育教育進課堂。社會飲食文明的進步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逐漸接受并養(yǎng)成習慣。”謝朝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