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大清掃,鎮海社區面貌煥然一新。 圖片來源:廈門網
近日,由廈門市委文明辦和廈門日報社聯合組建的“文明創建暗訪團”再次出發,行走在城市的街頭巷尾、社區村鎮,現場查看和近距離觀察各區、各部門開展城鄉環境衛生集中清理整治和愛國衛生宣傳教育情況。暗訪團發現,經過抗擊疫情考驗的廣大市民,對衛生防疫更加重視,相關部門防控工作更加扎實,城市農村、大街小巷志愿者身影隨處可見,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志愿紅助力愛衛防疫 街巷社區加力“美顏”
暖心“志愿紅”助力愛衛防疫,走上島內外的街頭,留下愛心身影。4月18日,由同安區委文明辦與區愛衛辦聯合組織的春季統一滅蚊周活動,便召集了111個單位團體、3600多名人員——從自身自家做起,翻盆倒罐,清理積水,清除垃圾;再走上街頭,消滅衛生死角,開展專業消殺,讓蚊蟲無處滋生,為大街小巷“美顏”。
其實,各志愿服務隊的大小志愿者們在本月都行動了起來,將群眾運動與清潔家園、專業防治相結合,也有明顯成效——這體現在暗訪團在對島內外社區的走訪中,發現老舊小區也并未“吊車尾”。
4月23日上午,暗訪團走訪金雞亭社區和西林社區一帶,發現小區房屋雖已有一定年限,但不少公共設施因為潔凈而光亮如新。道路門戶干凈,垃圾分類投放自覺有序。除了偶有紙屑落葉未及時清掃,大小岔道基本整潔,垃圾分類桶也沒有污漬異味。此外,散步、遛狗、帶孩子的居民均自覺佩戴口罩。暗訪團從金雞亭社區了解到,4月以來,該社區基本保持了疫情期間的消殺頻率,并且組織社區居民,共同打掃房前屋后、衛生死角的積水和塵埃,開展滅蚊殺蟲行動,整治清理樓道雜物。
4月26日上午,暗訪團環繞同安的廈航同城灣小區一圈,發現內部整體設施完好、保潔到位:路面無污損,綠植養護充滿春意;小區內設有4處垃圾投放點,皆有幾種垃圾分類桶、廢棄口罩桶等,投放點四周地面干凈整潔,桶旁未見堆放的垃圾袋和垃圾殘留等;綠化帶上無亂丟的雜物、煙頭。
垃圾定時定點投放回收 衛生意識逐步提高
培養居民垃圾分類的好習慣,是社區衛生的關鍵一環。4月,江頭街道便鎖定了新的目標——實施垃圾分類定時定點投放,走向“無桶化”生活。自4月13日開始,江頭街道轄區內138個小區和部分辦公樓全面推行“定時定點”垃圾分類投放。也就是說,住戶只能在早晨7點至9點、晚上6點至8點兩個固定時段扔垃圾。
實施以來,居民和社區表現如何?24日18時10分,暗訪團來到江華社區新景園小區,這時正好是垃圾投放點允許投放垃圾的時段。現場,不斷有市民提著提前分好的垃圾,有序上前投放垃圾。并且,暗訪團注意到,投放點雖處于背街區域,但四周干凈清潔,垃圾桶擺放齊整無污漬,空氣中也聞不到異味。
垃圾分類督導員小林表示,只有在規定的時間段內,她才會“解鎖”垃圾桶,讓市民分類投放垃圾;在非規定時段,也會勸導市民等到規定時間再來。“雖然還有些不習慣,但實施定時定點投放后,垃圾投放區的整體環境變好了很多,大家的衛生意識也都提高了不少。”家住新景園小區的程小姐說。
同時,暗訪團也走訪小區內部及附近街巷,可見公共空地整體衛生環境整潔,無亂堆垃圾、隨地吐痰等現象;樓宇干凈整潔,樓道里也無雜物堆積。
“云課堂”開進社區 宣傳手段活潑多樣
線上學知識、視頻玩游戲,“云課堂”豐富了各類宣傳手段,讓愛國衛生知識飛入百姓家。
4月14日下午,集美雙樂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聯合志愿服務隊,便通過微信公眾號、微信群等線上渠道,開展了“文明掃一掃,愛衛美家園”活動,倡導社區居民一起行動起來。而要深入參與愛衛運動,意識提升是關鍵——為提高居民對“垃圾”的認識,4月13日至15日,集美頂許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了“垃圾分類,從我做起”垃圾分類“云課堂”,通過觀看視頻和體驗垃圾分類游戲,提高社區兒童青少年的垃圾分類意識,如了解剩飯剩菜、破舊物品、廢棄包裝等各種常見垃圾產生的危害及其變廢為寶的價值。
海報宣傳也營造出良好的氛圍環境。日前,暗訪團在對島內外進行走訪時發現,金雞亭和西林社區、廈航同城灣小區等居民區,衛生文明廣告宣傳有的立于各處綠化帶之間,位置非常顯眼,有的在宣傳欄張貼愛衛防疫主題海報,不時引來居民駐足。在鎮海市場,通道兩側也都掛有“市場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等文明標語和公益廣告,宣傳氛圍濃厚。
此外,4月16日,同安東宅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也開展愛衛知識入戶宣傳,發放《愛國衛生運動倡議書》,獲得居民們的廣泛認可。(廈門日報記者 趙張昀 盧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