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宣傳“文明祭祀,平安清明” 建陽區委文明辦供圖
文明風4月10日訊(通訊員 李璐)今年清明期間,為了鞏固疫情防控成果,減少人員集聚性感染,建陽區暫停了部分線下現場祭掃,通過開通多樣化“云”端祭掃渠道,方便祭掃群眾遙寄哀思,同時采取限制現場祭掃人數、提前預約、錯峰限流等方式,有序開放線下祭掃。
網絡祭掃守住“防疫”戰果
清明節是祭掃的高峰期。為了滿足疫情防控期間的祭掃需求,建陽區登高山烈士陵園大力倡導網絡祭掃,多家陵園更是推出了由當地工作人員“代祭掃”的全新方式。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僅有4800戶居民選擇現場祭掃,數據遠低于往年。13戶居民選擇由陵墓工作人員代為祭掃,超過20萬人選擇通過網絡祭掃平臺服務緬懷先人。
據悉,為了加強宣傳網絡祭掃,全區共張貼《關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間清明節祭掃的工作的通知》800余張,宣傳車15天全天無停休。真正做到疫情期間,沒有宴席、沒有喧鬧、沒有串門聊天。
黨員做表率踐行初心使命
數據計算很重要,現場防控更是不能掉以輕心。清明期間任務重,人員緊。為了不讓祭掃服務因疫情打折扣,廣大黨員主動犧牲節假日、午休時間,從7:00至16:00全時值守,7天共出動560余人次,堅守崗位。麻沙的紀檢專干孫虹表示為了不影響值班執勤,自己特意提前一個了禮拜祭掃逝者。在她看來,清明祭掃更多是一種形式,只要有“心”就好。據悉,像孫虹這樣為了保證值班執勤時間的黨員干部不在少數,他們均選擇錯時祭掃等方式,確保值班執勤時能夠到崗到位。
建陽長安公墓的工作人員介紹,依托微信公眾號等服務渠道,提供更加便民可及的祭掃服務。嚴格落實疫情防護措施和人員分流管控措施,做好祭掃人員流量關口前置管控。實行分區管理,精細安排祭掃人員入內,嚴防發生聚集性感染。清明期間公墓管理處只有一個大門可以通行,來往人員需要體溫測試正常后方可進入。為了保證市民知悉,工作人員提前通知準備現場祭掃的市民錯峰進入墓區,開通微信預約等方式,保證一戶不超過三人祭掃,做到防疫祭掃兩不誤。
減輕負擔深植文明生活理念
文明祭掃是建陽區推進移風易俗工作的一個縮影。舊習破除,新風撲面。自春節伊始,全區3600多名在職黨員及數千名志愿者通過電話、微信和上門入戶等方式開展摸排活動,到村、居民家中勸導春節期間喜事不辦,喪事簡辦,不聚餐、不打牌、不串門。
疫情限制了祭掃人流,卻也成為倡導文明祭掃的契機。與往年相比,今年清明期間的祭掃方式更多元:燃放鞭炮、焚燒紙錢的方式逐步被網絡敬獻鮮花、書寫寄語、祭拜先人等綠色文明的祭祀方式所取代,群眾足不出戶,通過網絡就能緬懷先烈,表達追思之情。“今年第一次通過網絡點擊‘點擊’花籃代替紙錢,其實兩者是一樣的,都是表達我們對逝者的思念,但前者更加環保,我們要慢慢接受這種新方式。”市民周先生說。
不見紙灰滿天,只見滿園春色。在實地走訪過程中,陵園環境相較往年的確有了很大改觀:往年環衛工人一車一車地往外拉紙灰,而今年在公墓周圍幾乎聽不到燃放鞭炮的噪音。倡導網絡祭掃在降低實地祭掃人數及祭掃活動聚集感染風險的同時,也進一步推動了綠色文明的殯葬新風。
鮮花與“云”同步行,清明祭掃作為一種傳統習俗,重于心、不拘于行。祭奠方式雖然隨著時代變化,但不變的是我們對親人的思念。(南平市建陽區委文明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