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4月1日訊(通訊員余志浩)近年來,泰寧縣新橋鄉以“黨委帶領+支部帶動+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方式,通過基礎建設、移風易俗、文化活動抓好鄉風文明建設,推動了鄉村發展和鄉村振興。
抓好基礎建設,做足鄉風文明硬實力
“以前,我們村子里沒有公廁,路上經常能看到亂丟的垃圾,不過這兩年,公廁也蓋起來了,也有專門的人負責搞衛生,垃圾還分類了,村子里變得整潔多了。”新橋鄉大源村村民戴鐘屏說道。
近年來,新橋鄉以“政府主導、群眾參與”的模式對全鄉的基礎建設改造提升,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扎實推進“一革命五行動”,新建公廁4座、污水管網3公里,改造村莊三格化糞池300余戶,完成王明村、大興村美麗鄉村建設。同時,融入四好公路建設、農村垃圾分類等工作,對水大線4公里長路段進行改造提升;新購置一臺全智能化垃圾處理設備、210個垃圾桶以及一輛垃圾收集車,在大源村開展全縣垃圾分類試點工作。建成全縣首個家風家訓館--嶺下村家風家訓館,提升打造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和孝德文化教育基地。新建文化公園3座,“五人制”足球場1個,提升文化基礎設施,夯實了鄉風文明的建設之基。
突出移風易俗,吹響鄉風文明新號角
鄉風是農村的精神風貌和生活風俗,具有獨一無二的文化特色。泰寧縣新橋鄉在各村組織成立“黨員志愿服務隊”及“村民文化理事會”,通過這“一隊一會”做好移風易俗“引領者”,利用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張貼標語、發放倡議書等方式大力倡導移風易俗活動,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等為主陣地,經常性開展移風易俗宣傳活動,以“勸、帶、幫”的形式指導監督全村婚喪喜慶事宜,引導村民破除鋪張浪費、大操大辦等陋習,樹立鄉風文明風向標,讓村民遠離陳規陋習,成風化俗。
“非常感謝政府、社會給予的肯定與榮譽,我會好好珍惜這份榮譽,今后再碰到需要幫助的人,我依然會毫不猶豫伸出雙手,這是我作為一名返鄉創業者,應該向社會傳遞的正能量。”去年獲得了縣道德模范稱號的鄒水華激動地說道。
近年來,新橋鄉常態化開展“道德模范”“最美家庭”、“模范夫妻”、“星級平安家庭”以及“新時代文明戶、標兵戶”等創評活動。去年評選出1位縣級道德模范、9戶鄉“最美家庭”、“新時代文明戶、標兵戶”,樹立先進典型,打造移風易俗“新樣本”。
弘揚本土文化,培育鄉風文明新風尚
新橋鄉還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以及各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紐帶作用,挖掘、傳承本土文化資源,用好“黨員志愿服務隊”、“民間文化藝術團”等隊伍,開展本土特色文化活動,形成良好的運行機制。每年通過舉辦正月十五的“古儺鬧元宵”、七月份的“紅色嶺下”、八月份的“大源儺舞”、九月份的“農民豐收節”等文化民俗活動,吸引了來自海內外31000余人次的游客參與,打響了“峨嵋古稻”、“峨嵋高山紅蓮”、“峨嵋閩筍”、“峨嵋稻田魚”等生態產業品牌,推進鄉村振興。
新橋鄉積極挖掘本土紅色文化,以紅色研學、紅色教育培訓的發展思路為指引,投入800余萬元建成嶺下紅軍夜校、阻擊戰戰壕、嶺下游客集散中心等,培育嶺下村成為市級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及縣委黨校現場教學點,培育大源村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隨文化教育更趨深入人心,鑄好鄉風文明的文化之魂。(泰寧縣新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