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逐漸向好和復工復產工作的開展,路面上的人流也漸漸多了起來。有這么一群人卻迎來了“嚴峻”的戰“疫”形勢,他們就是公廁的保潔人員。
公共廁所滿足群眾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是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體現城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水平。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公廁是較為“敏感”的地方。隨著如廁人員的增加,為了有效阻斷病毒糞口傳播風險,惠安公廁保潔員開啟“公廁保衛戰”模式。
他們嚴格按照“四凈三無兩通一明”的標準保潔,采用“星”級管理模式,遵守“早六晚六”的保潔時間,做好自身防護用具穿戴,規范消毒流程,填寫消毒工作臺賬,每日早、中、晚對公廁進行3次全面消毒,對如廁時身體可能接觸到的部位(如水龍頭、門把手、沖水按紐等)進行適時消毒,定期對化糞池及周邊區域消毒殺菌,公廁外3-5米范圍內保持環境整潔并保證不少于每日3次的保潔消毒,讓公廁成為真正的“衛生間”。同時,提醒用廁人員做好個人防護工作,佩戴好口罩,文明如廁。
“雖然是早上是六點才上班,不過我每年五點半就到了,提早來做下衛生,因為這個公廁實在太漂亮,跟家里一樣,不想看到它臟的樣子。”溪濱公園一期公廁的保潔員陳大姐說。
隨著惠安“廁所革命”工作的持續開展,惠安公廁的變化有目共睹,一座座文明公廁的背后是一個個默默付出的公廁保潔員。
細微之處見公德,舉手之間顯文明,文明公廁不僅需要保潔員的付出,也需要每一個文明市民的參與。(惠安縣委文明辦通訊員 許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