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清明節即將到來之際,民政部印發關于做好2020年清明節祭掃工作的通知稱,高風險地區可暫緩開放殯葬服務機構祭掃服務,暫停開展守靈、告別、祭奠等人員聚集活動,倡導綠色文明安全祭掃。(中新社北京3月15日電)
祭掃文明與否,主要體現在形式上。
成群結隊去墓地掃墓是形式之一。這種形式的祭掃很容易造成“一窩蜂”現象,給城市的交通、安全帶來問題。特別是當前形勢下,中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但湖北和武漢疫情防控任務依然艱巨繁重,境外輸入性病例日益增加,防控壓力驟增,大量人員流動和聚集將加大疫情傳播風險。
在墓前焚燒紙錢是形式之二。毋庸諱言,在墓前大量焚燒紙錢、燃放爆竹,是資源浪費,是環境污染,是安全隱患。與“一束鮮花祭亡靈”相比,這樣的形式應該擯棄。
因此,我們在祭掃形式上也需因時而變,采取減少出行、減少聚集、減少污染的文明祭掃方式。
網絡傳情寄哀思。通過在網上獻花、敬酒、上供、留言寄語等形式追思先人,寄托思念,減少現場祭掃,暫緩出行祭祖,特別是準備回鄉祭祖的海外華人華僑,無需返鄉祭掃,可以在境外通過網絡祭掃等方式表達對先人的追思,避免人員集中造成疫病傳播。
居家緬懷少聚集。疫情期間保護好自身和家人健康就是對社會負責,更是對逝者的最好告慰。以居家追思的方式緬懷逝者,減少親朋好友群體祭掃,暫停組織守靈、告別、祭奠等人員聚集活動,不給疫情傳播可乘之機。
環保祭掃除陋習。破除祭掃焚燒香燭紙錢、燃放爆竹煙花等舊俗陋習,以獻花、鞠躬等簡約環保方式進行祭掃,減少污染、減少浪費;不帶火種上山,不焚燒冥幣、冥物,切實減少火災等各種安全隱患。
祭掃重在表達感情,而不在形式,不管在什么地方祭掃,只要是真摯的情感,同樣可以追思親人。倡導文明祭掃既是疫情防控的需要,也是時代風尚所趨。只有做好自身防護、確保身體健康,早日奪取疫情防控全面勝利,才是對逝者最好的告慰。(漳州市公安局創建辦 徐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