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好轉,已經讓大家看到了疫情徹底終結的勝利曙光。但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帶給人們深深的心理“陰霾”卻難以消退。近期,國家衛健委發文要求,將心理危機干預納入疫情防控整體部署,以減輕疫情所致的心理傷害。在新冠肺炎疫情不斷“肆虐”以來,北京師范大學開通的心理熱線異常忙碌。這些事實足以說明,當前和“疫”后的心理援助,勢在必行。(03月23日,中國新聞網)
心理援助,這也屬于志愿服務的援助內容之一。這對于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和之后,顯得尤為重要。眾所周知,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如其來,讓大家都感到驚慌失措,焦慮不安。隨著疫情的快速傳播和蔓延,黨和國家實施史上最嚴厲的“封城”、“全面停工、停業”等舉措,讓更多市民感到前所未有的緊張和焦慮。在新冠肺炎疫情特別吃緊的時候,每天不斷“飆升”的疫情數據,讓大家都感到了畏懼和害怕。這種不良情緒的持續,勢必會導致一定程度的心理“陰霾”。特別是新冠肺炎的患者、被隔離的對象、抗擊新冠肺炎的醫護人員、警察等,對于新冠肺炎更是心有余悸。如何能夠消除當前和“疫”后的心理“陰霾”,這的確是維護社會穩定,增加人民群眾幸福感、安全感的大事。而要做到這一切,唯有積極發揮志愿服務的作用,努力加強心理援助。
心理援助,并非是簡單層面的心理咨詢以及心理危機干預,真正要徹底消除心理上的“陰霾”,必須要進行長期的心理干預。因此,心理援助是一場持久戰。要讓心理援助發揮作用,就必須要在多個方面努力,才能夠真正達到心理援助的目的。
分類分級處理,實現精準援助。心理上的援助,必須要更有針對性,做到對癥下藥、量體裁衣。心理援助,涉及到不同類型的群體和對象,每類群體、每個對象所面臨的心理問題并不相同,心理狀況也是千差萬別。這就是說,心理上的援助,絕對不可以“簡單粗暴一刀切”。必須要做到因人而異,通過一定的溝通了解,掌握更加精準的心理狀況和問題之后,分門別類地、精準實施心理援助。這樣才能夠讓心理援助更加科學、更加人性化。
充分利用志愿者的資源,充實和發展心理援助隊伍。新冠肺炎疫情“來襲”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即使疫情已經徹底結束,仍然會有很多人面臨較為嚴重的“疫”后“陰霾”。特別是那些經歷和見證了新冠肺炎病人死亡、親人離世等情形的人,內心的恐懼、害怕、焦慮等會“刻骨銘心”。最近,很多市民就因疫情為什么還沒有徹底結束、自己是否接觸過新冠肺炎的病人或者病毒攜帶者、自己家人是否會被感染等心理上的疑惑和不解等問題進行心理上的援助和干預。這些巨大的需求,現有的心理咨詢團隊難以滿足如此大量的需求。這就是說,加強對志愿者的心理援助培訓,讓更多的志愿者掌握心理援助技能,不斷充實心理援助隊伍,這才是讓心理援助發揮重要作用的關鍵。
任何人只有心理健康,才是真正的身心健康,才會積極樂觀地工作和生活。只有心理建設更加完善和健全,才能夠真正建設和諧文明的社會。因此,積極做好心理援助,消除“疫”后“陰霾”,才能夠讓更多的市民在心里“撥云見日”,迎接美好的明天。(莆田文明網 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