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桌合食,交箸換盞,私筷入口再入合盤,雖則歷史悠久、幸福快樂,但也存在巨大健康隱患……”2月10日,一封“使用公筷 健康你我”的倡議書傳遍廣西北海大街小巷。2月11日,北海市召開聯席會議,將“使用公筷 健康你我”作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引領文明風尚的首要任務進行推廣。與此同時,北京、上海、甘肅等地也相繼倡議推進“使用公筷、文明用餐”行動。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使用公筷公勺、拒食野生動物、注重個人衛生等觀念更加深入人心,但隨著社會生活秩序逐漸恢復,一些不文明現象又有抬頭。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離我們有多遠?良好衛生習慣和生活方式如何做到人人遵循、久久為功?
反思:謹防病從口入
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最早戴口罩的業主安然無恙,在醫院照顧母親10多天的女教師科學防護沒被傳染,確診后有效自我隔離的武漢大學生未傳染親友……疫情給所有人上了一堂健康素養課,也給人們帶來諸多思考。摒棄衛生陋習,是切斷病毒傳染源的有效途徑,更是推進衛生文明建設的當務之急。
我國民眾普遍習慣合餐制,傳杯弄盞,觥籌交錯,氣氛自是熱鬧融洽。但合餐制也為幽門螺桿菌、肝炎病毒等細菌病毒的傳播提供了方便,增加食源性疾病的傳播風險。廣西河池14人聚餐5人感染,江蘇南京一次家庭聚餐導致9人陸續感染……此次疫情中,因聚餐引發的感染屢見不鮮,這也讓人們在減少聚集的同時,反思飯桌上的安全。
疫情發生后,禁食野生動物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陳煥春表示,當今人類新發傳染病78%與野生動物有關,或者說來源于野生動物,這又一次給人們敲響了警鐘。在廣西南寧,市場監管部門下發禁止野生動物交易公告后,一家公司網站上仍有銷售鱷魚肉、鴕鳥肉等野生動物商品的信息,隨后被責令立即下架,南寧市所有生活類平臺也被要求屏蔽、下架野生動物商品交易信息。
據統計,疫情期間,全國主要電商平臺共篩查下架或屏蔽、刪除野生動物交易信息75萬多條,關停網店或賬號1.7萬余個。全國市場監管部門共督促電商平臺下架、刪除或者屏蔽野生動物交易信息14萬條。
熱議:標準在哪里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成了人們的共識,打噴嚏遮口鼻、排隊保持寬距離等也已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習慣。人們對生命健康高度重視,健康意識被喚醒,但在這過程中也產生不少爭議。
南寧南湖公園重新開放后,在環湖步道不時可見邊走路邊吸煙、半摘口罩打噴嚏、隨地吐痰等不文明行為。一位未戴口罩被追責的女士認為:“室外人少風大,沒有必要戴口罩。”而市民張先生則認為,飛沫隨風飄散,更容易快速飛到他人臉上,依然存在傳播病毒的風險。
3月8日,江蘇省泰州市出臺全國首個《公勺公筷使用規范》地方標準,指出公勺公筷為兩人以上同桌共餐時,用以舀(夾)取菜(點)的勺子、筷子,是就餐者不與嘴接觸的分餐工具,并從長短、顏色、標識等方面規定了公筷的制作要求。
“可以明確強制施行公勺公筷,并加強對餐館的巡檢。”浙江師范大學副教授宣炳善建議,將此次疫情作為分餐制推廣的契機。“如果分餐制普及,餐飲文化肯定也會隨之演變創新,始終一脈相承。”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劉曉峰說。
從鼠疫、馬爾堡病毒、埃博拉病毒、SARS,再到如今的新冠肺炎病毒,人類與病毒或致命細菌之間的斗爭不曾停息,而病毒宿主大多是老鼠、蝙蝠、果子貍等野生動物。濫食野生動物,苦果最終還是由人類“買單”。專家認為,相較于“公筷公勺”“分餐制”還有討論商榷空間,禁食野生動物則刻不容緩。
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出臺《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全面禁止食用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以及其他陸生野生動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飼養的陸生野生動物。
備受關注的是,“野生動物”不僅指自然狀態下的野生動物,還包括人工繁育的除家畜家禽之外的所有動物。對于《決定》所指“全面禁食人工繁育、人工飼養的陸生野生動物”,市場上仍然有不同聲音,認為沒必要“一刀切”。
過去幾年,竹鼠養殖因成本低利潤高,迅速在鄉鎮農村得以推廣,成為不少人脫貧致富的“網紅”項目。廣西是竹鼠養殖大省(區),產量占全國一半以上,年產值超過20億元。有觀點認為,如果竹鼠明確被“禁養”“禁食”,對現有養殖戶來說,將是一筆不小的損失。
行動:教化與立法并行
提高居民健康素養,能把預防關口前移,減少傳染病侵害。數據顯示,我國居民健康素養平均值為14.18%,距離“健康中國行動”中30%的目標仍有很大差距,須下大力氣補上這一課。
資料顯示,早在2003年“非典”暴發后,鐘南山院士就呼吁在家庭中也要使用公筷。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鐘南山院士向公眾詳解家庭衛生消毒重點時,也強調家庭用餐應使用公筷。
除了餐桌衛生,“廁所安全”也是公共衛生的重要內容。尤其是一些農村地區,傳統旱廁、室外露天廁所不僅滋生蚊蟲和細菌,引發傳染病,還存在各式各樣的危險。專家建議,要關注農村廁所防疫“死角”,通過關閉旱廁并進行無害化處理、安排專人定期消毒公廁、搭建臨時廁所等,防止“病從廁入”,后續還應推進農村“廁所革命”。
美教化,移風俗。形成文明新風尚,除了每個人主動提升自己的認識,也離不開管理上的創新和推動。近年來,北京提出夏天要讓“膀爺”穿上衣服,上海規定當街馬路不準晾曬衣物被褥,南寧市“禮讓斑馬線”讓出文明新風……這些生活中的“小文明”,對于各地文明程度提升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同時,各地完善立法、細化制度,各部門配合、多層級聯動,對惡意傳播疾病,或是衛生健康領域的不守法、不文明行為,應施以更嚴格的約束、更嚴厲的懲戒。(記者 周仕興 通訊員 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