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源縣人民檢察院通過螞蟻森林進行線上種植虛擬的樹 羅源縣人民檢察院供圖
文明風3月13日訊 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森林的暖意,在這點滴能量中,化為春的希望。——螞蟻森林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發展是羅源縣人民檢察院一直堅持的“傳統”。由于處于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為了做到疫情防控和植樹造林 “兩不誤”,羅源縣檢察院干警掀起“螞蟻森林線上植樹”的熱潮,倡導低碳綠色生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初心。
螞蟻森林是一個通過引導用戶使用支付寶軟件來完成種樹改善環境的應用。據統計,我國沙漠化面積70萬平方千米,當大家在螞蟻森林上將一顆虛擬的樹養成后,螞蟻森林官方就會和公益小伙伴在沙漠地帶種下一棵真樹。
對生態“能量”守護不僅僅停留在互聯網+義務植樹,更是長久不斷對生態的保護。讓我們一起看看羅源縣檢察院如何守護生態環境。
綠色做底 C位作為
為踐行“綠色檢察”發展理念,羅源縣檢察院立足職能,將“恢復性司法”運用到生態領域刑事案件辦理中,全面推進生態修復工作。建立“補植復綠”機制,與羅源縣人民法院、羅源縣公安局、羅源縣林業局會簽《關于在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案件中開展生態恢復補償工作的實施意見》,規范部門職責,細化補植流程。在案件辦理前期,通過實地走訪,了解受破壞生態環境基本情況、修復可能、修復成本等,后續聯合相關部門對恢復植被的情況進行查看、核實,確保其符合驗收標準。通過開展生態恢復,讓青山綠林上的一塊塊“傷疤”重展綠顏,實現讓青山復綠、讓綠水長流的生態檢察格局。
補植復綠 修復生態
堅持打擊與修復并重,全面推行“補植復綠”。2016年來,羅源縣檢察院共督促涉生態領域案件被告人補植復綠310余畝。在今年辦理的一起非法占用農用地案中,被告人陳某進伙同黃某來、游某森雇傭挖機在某山場采挖青石礦,將開采的廢渣傾倒在山場附近,非法占用林地面積13.15畝,使原有植被遭受嚴重破壞。承辦人在辦理生態刑事案件的同時,多次指導督促被告人對破環的山場進行“補植復綠”,目前,被告人已積極在原地種植樹木,羅源縣檢察院實地查看了樹苗的栽培和成活情況后,依法予以酌情從輕處罰。
寬嚴相濟 鞏固成效
積極踐行寬嚴相濟司法理念,發揮引導促進生態保護作用。針對破壞生態、毀壞林地的違法行為,不再是一罰了之的簡單處理模式,而是在嚴懲犯罪的同時,引導犯罪行為人積極修復因其犯罪行為受損的生態環境。對于積極進行生態修復的當事人,結合案件具體實際,依法對其作出不起訴決定或提出從輕從寬處罰的量刑建議。同時,通過開展典型案例的法治宣傳和教育,實現審理一案、教育一片、治理一線的有機統一,促進“綠色檢察”工作落到實處。(羅源縣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