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罩”,遮也。誰能想到,2020年春節,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地從武漢向全國蔓延,讓喜歡熱鬧的中國人安靜下來,一只只薄薄的口罩遮住了節日的喜慶,形成一道道“人防人”的健康管理屏障。
“見”,現也。“一罩難求”,小口罩、大難題;“口罩還要戴多久”“廢棄的口罩扔到哪里”等等,小口罩、大話題。如同色彩各異的口罩,對于如何使用口罩,人與人的心理和行為也各不相同。口罩雖遮掩了人的大半張臉,卻從不同側面顯露著每一個人的文明底色,拷問著社會治理體系的協同性。因此,在這場防控疫情的人民戰爭中,科學使用口罩應成為全社會高度自律的文明實踐。
口罩是必須有的!戴與不戴?無關風度,關乎責任。非常時期,戴口罩是為自己、也為他人著想的善舉,是履行阻斷病毒傳播、維護公共衛生安全的社會責任。但畢竟人是不情愿、不舒適、不習慣的,時間一久,漸有不耐煩;天氣一熱,戴上就覺得悶;當下,還有一些人認為疫情防控形勢出現了積極變化,趁天氣晴好,賞滿園春色,約上三三兩兩,口無遮攔,扎堆泡茶聊天。可曾想過,這種行為不僅給自己、也給他人健康留下隱患。因此,不少媒體和專業人士反復提醒:疫情尚未結束,不可盲目放松!低風險不等于零風險!繃住勁,戴口罩,別扎堆。
口罩是必須戴的!戴哪一種?無關貴賤,關乎科學。疫情防控引發對口罩的需求量呈爆發式增長,面對口罩市場供需失衡、特別是N95等高等級防護物資嚴重短缺的現實,國家發改委在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呼吁:“口罩要科學按需使用”“每個人在科學做好自身防護的同時,都要肩負起科學節約使用口罩的責任”。口罩的種類很多,什么人戴什么款,如何科學使用,大有學問。如何理解“科學”二字,哲人說:“科學真正合法的目的,是把新的發現和新的力量真正惠贈給人類生活。”“占主導地位的價值和思想情感屬于那些永遠影響著科學發展的文化變量。”在這場阻擊戰中,政府有關部門根據防控風險度的區別,精細科學調劑口罩;在社會上逐步形成了“醫療機構醫護人員優先、基層疫情防控一線人員優先、公共服務行業一線人員優先”的共識。我們欣喜地看到,有的社會熱心人士把高等級防護的口罩送給了防控一線的醫護人員,或是為環衛工人、交警送去最急缺的口罩。即便是平凡崗位上的我們,當口罩緊缺的時候,也有身邊的同事送來“及時雨”,這些不正體現了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的有機統一嗎?
口罩是必須更新的!扔到哪兒?無關身段,關乎環保。到目前為止,新冠病毒的源頭仍未完全明晰,科學家的溯源研究還在持續。這場由野生動物惹起的特別重大公共衛生安全事件,鄭重地警告人們,大自然有很強的“報復能力”,保護生態就是保護人類,保護生態要從自我、從日常做起。然而,人類有時又容易健忘。當下,有的人一邊在唾罵那些食用“野味”的人,一邊把廢棄的口罩隨手隨地丟棄,破壞了公共衛生,也損害了自身形象。垃圾桶前的彎腰和廢棄口罩的精準投放,是對同事、鄰里和親友的尊重,是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一段時間來,佩戴口罩成為大眾出行的“標配”,隨之而來的廢棄口罩也越來越多,如何安全處理這些廢棄口罩,已引起各級政府的重視。有的部門專門出臺了管理辦法,把廢棄口罩納入醫療廢棄物一起管理,進行無害化處理,防止因處置不當造成對環境的“二次污染”。
口罩是終將摘下的!忍耐不是消極應對和妥協,而是堅信只要群防群控、人人參與,勝利終究屬于我們。但愿冬去春來,這段全民佩戴口罩的歷史,這場艱苦卓絕、前所未有的戰“疫”,沉淀下來的收獲是喚醒我們對科學、對文明的敬畏。愿摘下口罩的你,露出的真容比之前更美,這是由內而外、具有高度文明自覺的美。(閩南日報 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