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張被稱作“最萌醫患鞠躬照”登上網絡熱搜,如一道亮麗的彩虹,點亮戰“疫”期間一度陰霾的天空。據《中國青年報》報道,2月22日,3歲小男孩在浙江省紹興市中心醫院感染三病區出院時,與護士長曹玲玲鞠躬致謝,曹護士長隨即也向小男孩鞠躬致意。無獨有偶,與這張最萌鞠躬禮照片相似的一幕是100多年前,時任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前身的廣濟醫院院長、英國人梅滕更醫師查房時,一位小患者彬彬有禮地向梅醫師鞠躬,梅醫師也深深鞠躬回禮。跨越百年,極其相似地再現這一幕,萌化眾人,溫暖人心。
鞠禮本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文明行為,是人們對對方發自內心的尊重、感恩的外在表現。中華民族早已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完整的禮儀規范。翻開歷史的畫卷,“孔融讓梨”成為尊敬長輩的美談;深知禮節的岳飛“禮貌問路”,才得以校場比武,騎馬跨天下;楊時與好友“程門立雪”成為尊敬師長的典范。古圣先賢的德行,折射出耀眼的文明之光,經久不衰。中國也成為世人眼中的“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然而,隨著快餐文化盛行,文明禮儀也被快餐化,人們對禮儀的重視程度漸漸淡化。
孔子以為“不學禮,無以立’。漢代賈誼則把是否講禮,守禮看作是人和獸的區別。“言為心聲”“形為內現”真正講文明懂禮貌的人,皆有著一顆美好的心靈。如果一個人丟失了文明禮儀即是丟失了一個人的形象也丟失了別人對你的尊重。一個社會丟失了文明禮儀,便丟失了優良傳統和良好的社會形象。社會在發展,文明禮儀更應加以大力弘揚,才能促進國民素質的不斷提高,才能與這發展的時代相匹配。
禮儀是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的橋梁。有時,禮儀是一個細微的動作,一句簡單的話語,一個小小的儀式,但卻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和情感,給人以友善、肯定、包容,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禮儀是社會行為的矯正器。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告訴人們,哪些行為是真的、善的、美的。哪些行為是假的、惡的、丑的,從而引導人們在生活中揚善棄惡、趨美避丑。
和諧美好人之所向。也許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被禮貌對待,都希望生活在一個講文明,重禮儀的社會環境中。這就需要每個人從小培養,從自身做起,在日常行為中以禮律己。同時也需要全社會的大力弘揚。“最萌鞠禮”中小男孩知禮儀、懂感恩,護士以禮相回是最佳醫患關系的寫照,值得學習傳揚。唯愿這份溫情帶動社會文明持久升溫,讓中華文明禮儀如黃河、長江之水奔流不息。(龍巖文明網 黃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