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伙俤為居民測量體溫
文明風3月3日訊 (通訊員 章巧靈)防疫阻擊戰打響以來,前線醫護人員奮勇拼搏,與病毒殊死搏斗;基層工作人員日夜堅守,守護“小家”安康。但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不是醫生,也不是護士,卻身披“紅馬甲”,櫛風沐雨,他們就像一束束微光,照亮了前方的“逆行路”。
臺江街頭涌動的“紅馬甲”,成了一道抗“疫”風景線,是他們凝心聚力將微光變為火炬,是他們“舍小家為大家”堅守戰場、保障民生,才有了堅不可摧的防疫墻。
“紅色”戰士入商超,筑起文明“一米線”
“進入超市前,請您佩戴好口罩”“配合我們做好體溫測量工作”......一句句溫馨的提示回響在耳邊。疫情防控期間,超市成了群眾采購生活必需品的重要陣地,自2月18日起,臺江區委文明辦牽頭各級文明單位開展大型商超人流疏導志愿服務活動。在沃爾瑪大利嘉店、永輝超市聯信中心店、永輝超市萬象店等商超,志愿者們活躍在超市入口處、蔬菜稱量處及收銀處,為前來購物的市民測量體溫,耐心提醒大家保持一米間隔,避免人員集聚購物,維護好現場秩序。目前,臺江區已有43家文明單位的86名志愿者參加,為福州市防疫工作及市民的健康安全保障盡一份力。
六旬老翁退而不休,堅守“疫”線護家園
陳春貴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堅信眾志成城、萬眾一心,武漢、湖北乃至全中國一定能戰勝疫情,到時大家可以脫掉口罩,擁抱春光。”
疫情伊始,陳春貴就向十三橋社區主動請纓,從大年初二開始堅守“疫”線一個多月以來,他和社區的工作人員一起,在福日花園大門處的保安室門口擺放宣傳臺,排查各類外來人員和車輛,對進入小區的居民和返鄉人員做好體溫檢測、信息登記,同時利用手寫海報、宣傳頁等,引導居民群眾不信謠不傳謠,不拜親訪友不聚會,科學防治不恐慌,出門帶好口罩,勤洗手,提高居民知曉率和對政府防控工作的支持。并緊隨街道、社區工作部署安排,冒雨利用大型床板阻隔通道、設立臨時收貨點、封閉小區多余出入口、說服勸離聚集群眾、自行出資購買消毒液在小區內進行噴灑消毒、清除路面及樓道堆積雜物等。
九四姑娘披“戰袍” ,風雨無阻上“疫”線
“2003年非典時期,全世界守護90后,現在換我們來守護中國。”94姑娘陳鑫鏗鏘有力的話語道出了堅守一線的決心。
2月14日在社區卡點服務時,她遇到一對外地返榕復工的夫妻,公司要求所在社區提供返程后隔離14天證明,但由于該夫妻在返程后未及時關注相關政策并及時到社區登記,實際上已過了14天隔離期卻開不出證明無法返工,面對焦急到流淚的夫妻,她第一時間向所在社區匯報說明相關情況,并幫助這對夫妻用手機進行相關登記,在經過核實和確認后,他們終于與公司及社區協商成功。2月17日服務時,她還遇到一位“煩躁”的老人,老人外出后回小區時拒絕測體溫,老人表示剛在超市已經測過體溫,不理解為何需要再測一次。面對老人的煩躁和不解,她耐心勸說開導,同時積極宣傳相關防疫知識,最終老人從不理解轉為支持和配合。這樣的事還很多很多,如協助小區封閉檢查、勸散聚集人員等等,在“疫”線開展志愿服務以來,她每日的微信步數都在2萬步以上,朋友圈里的小伙伴都開玩笑要“拉黑”她。
退伍軍人有力量,義務門衛變“超人”
趙伙俤,男,72歲,家住光明花園小區,系退伍軍人。光明花園系新港社區無物業小區,趙伙俤主動找到社區主任,幾乎把小區內物業的活兒都攬下了。他說:“光明花園沒有物業管理,我退役在家沒什么事做,就想為社區鄰里做點事兒。”
疫情發生后,光明花園小區也加強了防控工作。每天一大早,趙伙俤就協助社區工作人員做好小區外來人員和車輛詢問登記工作,封閉小區多余出入口,禁止外賣、快遞等無關人員隨意進出小區,同時加強對進出小區人員進行體溫檢測,一發現有武漢、溫州等地區回來的人員立即向社區匯報。他還協助社區工作人員,到這些人員家中登記信息。到了晚上,趙伙俤就值守在小區門口傳達室中。
趙伙俤說:“小區的安穩,居民的笑容,就是我最厚重的報酬。”
輕傷不下“火線”,“英雄”不言放棄
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身體殘疾的他迅速加入到社區防疫志愿服務工作中,連日奮戰在抗擊疫情第一線,期間手臂骨折卻忍痛堅持不下火線。
“為了大家自身安全,出門請戴好口罩,回家先洗手,不去人員密集地……”臺江區后洲街道同暉社區的居民們,每天都能在家中聽到小喇叭傳來的宣傳喊話。這段抗“疫”聲音,就來自同暉社區工作人員魏燦。在左肩肱骨大結節骨折后,魏燦堅守“疫”線,將無法動彈的左臂用絲巾綁縛在胸前,右手拿著小喇叭,每天穿梭在社區的各個小區里,提醒廣大居民群眾注意安全防范。
“防抗疫情,這本來就是每個市民應該做的,沒什么值得稱贊。”魏燦說。
關鍵時刻,臺江“紅馬甲”沖鋒在前、齊心協力,只為打贏這場阻擊戰。(臺江區委文明辦報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