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年年過,今年大不同。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打破了本該喜慶的年味,但特殊的疫情,卻悄悄改變了人情世故,移風易俗、向善趨好蔚然成風。短短幾天,宅家里、不串門、不聚會、不聚餐、不辦酒席、不去人員密集場所,簡辦或不辦紅白喜事等移風易俗理念深入人心,為什么移風易俗可以“一呼百應”?
移風易俗“一呼百應”離不開一線工作者的辛勤付出。疫情爆發后,涌現出一批批奮戰在一線的黨員、干部、社區工作者、志愿者。他們每日穿街走巷,對各類婚喪喜慶活動和民俗文化活動進行摸底、逐戶耐心細致地走訪勸說,引導事主簡辦喪事或延期操辦喜事……他們的不懈努力使得“停辦婚事、簡辦喪事、不辦各類民俗、慶典事宜”從口號轉化為廣大群眾的實際行動。
移風易俗“一呼百應”離不開黨員、干部的示范引領。黨旗飄揚,抗疫戰中,處處能見到黨員干部的身影,他們自覺帶頭做到喜事新辦、喪事簡辦、不講排場、不比闊氣,反對鋪張浪費,率先垂范,做移風易俗、勤儉節約、文明辦事的表率。同時,不忘動員家屬及親朋好友自覺破舊立新。移風易俗千難萬難,黨員干部帶頭就不難,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移風易俗“一呼百應”離不開花式宣傳。深化移風易俗改革是一項長期性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一直以來都很重視宣傳教育和引導。特殊時期,為了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呼吁移風易俗,各地的宣傳手段更是花樣百出,標語、橫幅、廣播、小喇叭、網絡、電視、宣傳車、LED屏、創編民謠、歌曲、漫畫、方言防疫視頻……形式多樣、通俗易懂,群眾們喜聞樂見,自然將移風易俗理念深入心中。
匯聚文明力量,多方努力,眾志成城,疫情阻擊戰必然取得勝利。(馬尾區委文明辦 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