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記者從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下稱:浙大一院)了解到,該院參與新冠肺炎危重癥患者治療的醫生張京臣被患者咬傷,所幸該患者當日病毒核酸檢測已轉陰。接下來,張京臣需定期復查。(2月12日中國新聞網)
患者為何咬傷醫生?據張京臣醫生回憶,他正給一位危重癥患者做治療操作。這位新冠肺炎危重癥患者,雖然患者病情已經向好,但還是有點意識不清,出現了譫妄現象,人有點煩躁。“可能是操作時他感覺到人不舒服,非常突然地抬起頭,朝著我右上臂外側就是一口。”
患者咬傷醫生,這雖是個案,但是近期以來,因為受壞情緒污染影響,拒不配合防控措施,打人罵人,朝管理人員臉上吐吐沫等事件時有發生。由于“新冠肺炎”是一種新發現的傳染病,且傳染性強,目前還沒有特效藥,全國各地都采取了嚴格的防控措施,所以,不少人都有一種恐懼和緊張心理。在心理求助熱線服務中,來電的咨詢者中,有的是明顯對目前的疫情形勢表示出了焦慮、擔憂甚至恐慌,還有的則因為自身有咳嗽、頭疼等輕微癥狀,便陷入到“是否被傳染”的情緒中去。
醫學上有個叫“壞情緒污染”。即人的心情不好,壞情緒能產生一種可怕的情緒污染源,如果不及時消除污染源隨時都可能會波及到生產工作。任何人都會有情緒不好的時候,當一個人“負氣”的時候,他的四周就好像有一個強低氣壓的漩渦,形成低壓槽,周圍的人隨時都可能遭受到“狂風暴雨”的洗禮。就像一只蝴蝶在北京扇動翅膀,卻引起紐約的一場暴風雨一樣,會產生蝴蝶效應的。危害的不僅是個體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危,而且關乎到集體的社會情緒和社會和諧與穩定。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系鏈條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泄的最弱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
在全國上下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當下,我們應該謹防“壞情緒污染”,并采取切實有效措施,來化解“壞情緒污染”源。有關部門也建立了心理干預機制,諸如開通心理求助熱線,提供心理咨詢干預服務等等,積極消除疫情帶來的心理危機。
同時我們每一個人應該學會控制情緒,遇事要理智冷靜不沖動。如同亞里士多德所言:“任何人都會生氣,這沒什么難的,但要能適時適所,以適當方式對適當的對象恰如其分地生氣,可就難上加難。” 人應該是控制情緒的主人,而不是情緒的奴隸。作為社會大家庭,面對情緒失控者應該予以關心與包容,并用愛心撫慰,幫助他們學會“技術型釋放”。作為“情緒失控”者本人,應用正確方式打開“情緒失控”釋放的閘門。每當情緒不好的時候,應理智冷靜不任性,有底線,守規矩,學會控制情緒,要明白我的行為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如果放縱“情緒不好”,就會像洪水泛濫,一發不可收拾。(惠安文明辦 汪代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