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通報的“聚集性病例”引起了大家關注。記者從南京市疾控中心獲悉,我市也有聚集性病例的發生,其中“家庭聚餐”類比較突出。2月3日,我市報告一起聚集性病例,我市共有9人被感染并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波及了在我市的8個家庭。(2月6日《南京日報》)
疫情防控阻擊戰已經到了關鍵時期,但拐點的到來仍然不明朗。越是最后關頭,越要防止疫情輸入式和輸出式擴散。而防止疫情擴散最重要的工作,無疑是控制傳播源,阻斷傳播途徑。
居家隔離,出行戴口罩,不聚集,如實報告接觸史,已經成為全社會疫情防控的共識。然而,總有人與疫情防控唱反調,做出不利于疫情控制的任性之舉。到今天,全國已查處故意隱瞞接觸史和病情近20人,其中晉江一男子因隱瞞信息造成4000多人被醫學觀察,令人驚駭和憤怒。而出席聚餐、聚會或聚眾活動,不戴口罩擅闖銀行、超市等公共場所等事件也時有發生。不守規則,不講公德,任性妄為,突破“群己邊界”,威脅公共安全,必遭法律嚴懲。
為了防止疫情輸出和輸入,各地建立了網格化管理,對密切接觸者進行地毯式排查。然而,基層管理的百倍付出,杜絕不了個別人的任性行為,這就要延伸監管觸角,引進“親情監管”。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社會管理的“末梢”,在疫情防控的基層工作中,必須強化家庭責任,守牢“親情監管”的防線,讓每一個家庭為疫情防控輸出力量。
“親情監管”是以血緣親情、家風為約束,實現對家庭成員日常行為的監管。由于家庭是最小、最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因此“親情監管”往往是最有效的。要使“親情監管”更加高效高能,必須強化家庭責任和家庭的社會責任。社區、村組等基層組織應當利用疫情防控教育宣傳的契機,明示家庭的社會責任。要利用單位、學校力量以及家庭中的公職人員、在校學生,引導和幫助其他家庭成員了解疫情防控政策,關注疫情動態,科普防疫知識,學會自我保護,規范出行行為,樹立履行社會責任的使命感、榮譽感。應鼓勵鄉賢、退休干部、退役軍人家庭,利用親情群、家族群、村組群,將“親情監管”推而廣之,使“親情監管”與家族文化、村規民約接軌融匯,在家族和村組等更大范圍內發揮作用。(泉州文明辦 范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