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舉行。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賀雄介紹,聚集性活動是導致聚集性疫情的主要因素,聚集性疫情防控是目前北京市疫情防控的重點和難點。目前,北京市共報告聚集性病例41起,涉及病例124人,占確診病例50%以上。(2月4日《北京青年報》)
事實上,北京并非唯一發生聚集性病例的地方,廣東、山東、安徽、海南等省份早先已通報各自的聚集性案例。從分析看,聚集性疫情主要是由家庭聚集、同事聚餐和出入公共場所引起的,聚集性疫情往往會造成社會的恐慌。對此,鐘南山院士等醫學專家反復提醒我們,疫情期間,要盡量少出門、不聚會,減少聚集性活動。
眾所周知,新型冠狀病毒會“人傳人”,聚集性活動易造成疫情擴散,增加被感染的風險。只要病毒攜帶者一出門,其所到過的地方、所接觸的人員,都有可能被感染。2月4日《中國青年報》就報道了這樣一個典型案例:胡某1月17日在寧波市海曙區參加一次聚餐,其中有武漢人參與,1月19日乘坐大巴參加一次祈福活動,當天自感畏寒、發熱,未及時就診。截至2月2日24時,包括其丈夫、女兒,以及同車參加祈福人員和部分病例的密切接觸者中,已有25人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
可見,“行走的傳染源”大大增加了被感染的風險。減少一次聚餐,就可以減少一次與感染者接觸的機會;減少一次聚會,就可以降低一分“人傳人”的危險。疫情面前,人人都是防線。“在家好好待著,就是為防疫做貢獻。”春節這幾天,大家都能夠按照要求,耐著性子宅在家里。然而隨著時間推移,特別是看到政府各項工作正有序開展,治愈率、出院率正在上升,一些人便迫不及待想出去串串門、聚聚餐、跳跳舞,顯然這是危險的舉動。不僅是對自己、對他人不負責,也嚴重擾亂了疫情防控大局。
對每個人來說,能為這場戰“疫”作出的最大貢獻,就是從自身做起,做好自我防護,減少人際交往,防止疫情感染,不做病毒的受害者、傳播者。所以,疫情期間,還是“不聚”為好。不聚餐、不聚會,不是人情淡薄,而是健康第一、生命至上。正如街頭大喇叭宣傳所說的,“過年不串門,出門戴口罩,親戚不走,來年還有,朋友不聚,回頭再敘……”此時不聚餐、不聚會,正是為了早日換來所有人更好地相聚。(泉州文明辦 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