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運城市,“古中國大運城”民俗文化旅游年于1月17日至2月9日展開。關帝廟、舜帝陵、鸛雀樓、普救寺、李家大院等景區將有踩高蹺、走獸、轉燈、背冰、花鼓、鑼鼓大賽等表演。游客可從木版年畫、云雕漆器等本土非遺產品展示,感受河東匠人的心靈手巧。年節將近,你想尋年味兒,過個傳統的中國年?還是走進博物館,過個有文化味兒的知識年?或是拉上親朋好友,游歷四方,過個活力旅游年?各地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正陸續拉開帷幕,任你選擇。(1月18日《人民日報》)
從各地陸續營造的年味來看,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喜慶熱鬧。大家能從傳統的廟會感受到傳統年味兒濃,能從豐富多彩的文化氛圍布置上感受到濃濃的年味,能從浩浩蕩蕩的春運大潮中感受到濃濃的年味,能從各種非遺傳承中感受到年味濃郁……各地營造濃濃的年味,是為了讓“鼠”年春節紅火起來,熱鬧起來。
營造濃濃的年味慶新春,歷來是中國人最喜歡做的事,因為這是美好的分享。濃濃的年味不僅在國內熱熱鬧鬧的營造起來了,與眾不同的歡樂中國年還通過各種文化活動渠道“漂洋過海”走出國門,讓世界也感受到中國年文化的與眾不同、多姿多彩。中國各地營造的濃濃年味,已經不再“小眾”,歡樂中國年已經成為了世界的共享。大家吃著傳統的餃子,扭起歡樂的秧歌,做個各種過年小吃,讓我們感受到年味雖然年年相似,卻又年年不同。這就是中國的年味,大家在歡歡喜喜中迎來新的一年。
承上啟下營造紅紅的年味慶新春,不能一味地花錢買,也可以從身邊的小細節入手。比如讓孩子們動手寫春聯,結合全民奔小康的喜人形勢,結合孩子身邊的好家風等,同樣可以營造紅火的年味;富含鄉土氣息的各種文藝節目,更應該利用好鄉村文明實踐大舞臺,讓各種好戲、文化節目陸續上演,同樣既傳承了年俗又豐富了群眾的春節文化生活;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更要在春節期間有序開放,讓群眾與文化服務零距離,這樣才能為群眾提供一場豐盛的新春“文化大餐”。
只有多讓群眾身邊的年味有綻放的天地,才能讓今年的新春年味充滿芬芳,讓年味在祖國各地,在海外各處飄揚,這樣我們才能通過年味對生活進行莊嚴的承諾!除舊布新,承上啟下。通過對年味的接力弘揚,生動地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華的民族風情,讓我們對吉祥如意的向往,對美好和諧的守望,對至尊至善的追求,更要洋溢在我們積極向上的年文化中,讓我們的文化基因不斷茁壯,也讓2020年的新春年味更加紅紅火火!(福州文明辦 雷沛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