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有方
搭建協商對話平臺 商家物業居民共參與
近期,鳳祥社區祥郡小區的每一棟樓都裝上了兩個監控探頭,全天候監控樓棟情況,將有力杜絕高空拋物不文明行為。這是鳳祥社區共建發展理事會推動解決居民反映的難點、痛點、焦點問題,增強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的具體行動。
城市治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立足社情民意,依托祥平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鳳祥實踐站,鳳祥社區主動作為,建立社區共建發展理事會,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成為群眾問事、評事,黨員干部以及部門理事、辦事的協商對話平臺。
林方園介紹,社區共建發展理事會設在祥平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鳳祥實踐站內,定期開展聯席會議,以社區黨支部為主導,社區居委會、轄區商家、物業公司和居民代表共同參與,通過民主協商,整合資源,切實將居民群眾問題的解決落到實處。
凝民心、聚民智、解民憂。比如,社區居民群眾關心的部分小區架空層內車輛亂停、雜物堆放、高空拉電、高空拋物等現象,通過民主協商議事,引入安裝監控防高空拋物,規范收費停車場、定點充電樁等有效做法,徹底實現人車分離,架空層變成公共文體空間,受益居民達1.4萬人次。
同時,祥平街道立足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鳳祥實踐站,持續引導、孵化培育志愿服務組織,形成了5支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務隊、3支義務巡邏隊,這些隊伍義務開展保潔衛生、垃圾分類、巡邏勸導等工作。
服務到家
從包辦到菜單式選擇 構筑群眾精神家園
在祥平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鳳祥實踐站,每周二金玉清老師的剪紙課很吸引人,學員年齡從56歲到82歲,他們在這里學習剪花卉、剪人物、剪十二生肖;每周日下午到晚上,是孩子們的藝術課時間,居民林莉發揮特長,琵琶、古箏公益班開起來,有興趣的孩子每周都會來聽課。
弘揚時代新風,貼近百姓生活,構筑群眾精神家園。祥平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鳳祥實踐站積極探索“百姓講堂”,講群眾故事,聽群眾心聲,為進一步推動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改革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撐。
鳳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百姓講堂”內容豐富而接地氣,新平臺讓更多居民、孩子愛上傳統文化。在運行方式上,一改過去由單方組織安排的“包辦”模式,開啟了“自由選擇”模式。周一球類培訓,周二剪紙,周三早教,周四合唱,周五共讀,周六周日古箏、琵琶、畫畫等,講堂課程安排都由群眾自主選擇,實現了百姓“點單”,所(站)按需“上菜”。
為了把服務做到家,祥平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鳳祥實踐站深化“15分鐘便民服務”改革,推行延時服務、預約服務、流動服務、上門服務等。同時,祥平主動探索創立“實踐崗”模式,增強文明實踐生命力。實踐站把“站”拓展延伸,拆成“崗”,按照功能,“志愿崗”細分為“宣講崗”“幫扶崗”“文藝崗”“科普崗”“民情崗”“治安崗”等,各個“崗”既可獨立運作,又優勢互補,在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關心群眾、發動群眾等方面發揮更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