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家訓是家族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良好家風家訓不僅能夠促進家庭和睦、使家庭成員終身受益,更能夠帶動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傳承好家風家訓傳統文化,既是為了家族的繁榮興旺,更是為了社會的和諧穩定。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傳承好家風的方式和載體也不能一成不變,而是要因社會發展而不斷創新。通過傳統節日、道德講堂、文化講堂、百姓廳堂等宣傳載體傳承家風家訓,營造濃厚良好家風家訓宣傳氛圍。
把良好家風家訓寫在宗祠族譜里掛在百姓廳堂上。宗祠和族譜是人們心靈寄托,家風家訓作為一種道德規范,其通常都是刻印在宗族的祠堂內、族譜上,然后再由長輩在家族內口授親傳,或是以身示范、言傳身教。千百年來遺存下來的許多好家風好家訓都是沿襲著這種傳承模式和載體,尤其是在當下經濟快速發展及多元文化交融的社會背景之下,要不斷提高大家對家風家訓文化的興趣。通過挖掘整理、宣傳展示、活動踐行,讓良好家風家訓“出祠堂、掛廳堂、進學堂、入心堂”,推動良好的家風家訓示范引領,使當地民風更加淳樸、鄉風更加文明、社會更加和諧。
把良好家風家訓植入傳統節日里編入地方故事中。文明是多彩的,俗話說得好:“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傳承家風傳統文化也一樣,要投其所好,提供多元化、合大家胃口的傳播載體。在傳承好家風的過程中,如果單一地讓人照本宣科、死記硬背,不僅不容易熟記于心,更無法在日常生活中得到較好的運用,搭建多元化載體則不同,根據群眾容易接受、通俗易懂的方式來選擇傳承載體,將良好家風家訓植入傳統節日、生活用品、地方戲曲、好人故事以及群眾文化陣地之中,大家不僅在潛移默化中接收到了良好家風家訓的熏陶和洗禮,更讓良好家風根植于人民群眾心。
讓良好家風家訓扎根在基層需要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傳承好家風需要人民群眾自覺參與,人民群眾是傳承好家風的實踐者和直接受益者,在實施傳承好家風中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只有組織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傳承好家風,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營造勞動光榮,讓濃厚的先進文化氣息漸漸取代歪風陋習。充分挖掘好人身上的亮點,加強宣傳,擴大影響,以少帶多,讓文明的星星之火傳播到每家每戶,讓好家風好家訓的傳承宣傳活動“有重點、有特色、有抓手”。依托農村中小學校、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農村文化廣場、“文明大講堂”、婦女兒童家園等陣地舉辦社區好家風沙龍等形式,搭建好傳承好家風的舞臺,才能更好地讓好家風開展在基層、活躍在基層、見效在基層,營造出濃厚宣傳氛圍,把良好家風家訓打造得更加響亮。(大田縣委文明辦,高上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