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洛江區:志愿服務驛站彰顯小城大愛 洛江區委宣傳部供圖
文明風12月2日訊(通訊員 林偉文)去年來,泉州市洛江區積極推進志愿服務驛站(以下簡稱驛站)建設,全力打造志愿服務的“便利點”和文明形象的展示中心。特別是以洛陽橋驛站為試點,在全省率先推出“輪值規范”,讓城市驛站365天“不打烊”,有效解決驛站“用起來”的問題;同時,在2個村的文明實踐所創新“串聯式”運行機制和“并聯式”服務模式,形成探索驛站建設和運行的“洛江經驗”。
建設提檔,“志”在標準化。一是高度重視。將驛站建設納入為民辦實事項目,開展驛站標準化建設試點,確保驛站“八有”(有定時開放、有定人管理、有場所、有標識、有隊伍、有活動、有檔案、有制度)等“硬核”指標達標。二是準確定位。把驛站主要功能定位為“三個點”,即提供各領域為民利民便民服務的便民點、緊密結合文明城區創建的形象展示點、弘揚志愿服務精神推廣志愿服務的孵化點;在選址上,突出“基地”角色,把驛站建在景區、廣場等人流量大的場所,全力打造以驛站為“基點”,以周邊為“半徑”的“服務圈”,如萬福社區驛站選址在小區業委會辦公場所,服務覆蓋人群超過2萬人。三是完善功能。通過為驛站配備一定的物資與設備,把驛站打造成服務群眾的“百寶箱”和“暖心小屋”,廣大群眾在驛站內,可以享受到便民咨詢、免費茶水、失物招領、急救藥品、雨傘借用、手機充電、扶弱助殘等各類便民服務。
管理提效,“志”在制度化。一是首推輪值規范。以洛陽橋驛站為試點,采取“工作日機關單位輪值+周末社團協會輪班”方式,按“每半天一班次”在志愿者微信群、“志愿云”提前發布項目,牽頭單位根據認領情況,制定、發布“輪值表”并督促落實。該做法得到各單位積極響應,從最初的“要我認領”到現在的“我要認領”,實現驛站365天“不打烊”。二是落實建設機制。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驛站建設機制,積極發動3個注冊志愿者協會投建驛站,引入4個專業社工機構參與驛站運行管理。如刺桐花微公益等3個協會在鎮村設立驛站,延伸服務末梢;洋坑村“愛鄰舍”驛站引入專業社工機構負責日常的運行與管理;區公安局、石龍谷景區等單位則利用崗亭、服務窗口等載體改造成驛站。三是建立督導機制。驛站考評體系側重對志愿者人數、群眾滿意度、開展活動情況、輻射范圍、團隊凝聚力、團隊文化、宣傳推廣等7大指標開展綜合測評,對成效明顯、服務水平高、特色鮮明的驛站給予授牌。同時,強化驛站“授后”督導,隨機對驛站開展運行情況抽查和服務暗訪,保證人到崗、心到站、服務到位。
服務提質,“志”在常態化。一是創新模式。新民村、永安村2個文明實踐所,積極探索驛站服務模式,打造鄉村“大驛站”。新民村建立“群眾點單、驛站派單、志愿者接單、居民評單”環環相扣的“串聯式”驛站運行機制,提供精準服務;永安村驛站設立“黨員先鋒”“夕陽生輝”“鄉賢參事”“青年突擊”“巾幗”5支志愿服務隊,針對不同群體并列開展“并聯式”志愿服務,提升服務覆蓋面。二是加強培訓。重點圍繞“倡導文明社會風尚”“保護公共環境”“維護公共秩序”“優化公共服務”“提升公共文化”“鼓勵社會公眾廣泛參與”等6項志愿服務工作內容,積極舉辦驛站工作培訓。既開展“規定項目”培訓,又結合各驛站實際情況開展“自選動作”培訓,拓展輻射周邊的特色類、延伸式志愿服務活動,如海絲動物園驛站的旅游講解培訓、海絲小鎮公益協會驛站的移風易俗專場培訓等。三是壯大隊伍。建立志愿者保障和激勵機制,用“景區優惠”等嘉許回饋志愿者,提升志愿者數量和參與驛站服務的積極性。落實區慈善總會等其他公益性社會團體捐贈稅前扣除政策,支持19個教育基金會(促進會)等公益社團開展慈善公益和志愿幫扶活動。全區志愿服務隊196支,比去年增長55.56%,為驛站開展活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生力軍。(洛江區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