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11月15日訊(通訊員陳曉龍 黃耿鑫)漫步在南安市洪梅鎮梅溪、山溪、梅新、六都等村,眼界里,寬闊整潔的村道、整治有序的流域、姹紫嫣紅的鮮花、嶄新的路燈比比皆是,您仿佛來到一座花園小鎮。
近年來,洪梅鎮外出經商務工人員2萬多人,大部分從事水產行業,并積極返鄉帶動創業,洪梅鎮于是有了“中國水北餐飲第一鎮”的美譽。但與此同時,鋪張浪費、大操大辦的壞風氣也有所蔓延。2018年以來,鎮黨委政府堅決執行上級部署,積極開展移風易俗活動。活動開展以來,洪梅鎮各村積極響應,廣泛宣傳發動,把不辦簡辦的資金節約下來,投入到洪梅的山山水水的建設中來,建設更加美麗整潔有序的新洪梅中來。
在梅溪村,村兩委發揮帶頭作用,簡辦佛生日,此舉得到村民積極響應,在佛生日期間,沒有燃放煙花爆竹,鋪張浪費也少了,只敬神不請客,并自發成立基金,將節省下來的資金資助村里道路建設。美橋自然村簡辦佛生日,村民自發捐出100多萬元,利用山地優勢,為村民修建一條環山棧道。2019年,梅溪村通過一事一議,多方籌資70多萬元,新建了一條梅溪村通往洪梅中學的校路,路長約1公里,本是土路,如今硬化了600多米,寬6.5米,剩余的400米,計劃2020年全部硬化完。在西后自然村,一條70年都沒有修成的路,在2018年終于開修,這得益于梅溪村村干部的耐心動員,修路涉及部分村民的古厝、圍墻和田地,村民無償拆屋、拆圍墻及捐地和捐資20多萬元修建而成的。盡管梅溪村西后自然村的這條路不足1公里,卻連通了新聯村和六都村。道路修好后,解決了梅溪村西后自然村400多人的出行難題。溪內自然村的鄉賢們還將簡辦節約下來的100多萬元主動捐資,參與了溪內自然村的建設,美化家園。
在山溪村,金星等6個角落村將10多個佛生日簡化成1個,將省下來的錢用于造路修橋。2018年,村民籌資40多萬元,參與村里3座攔水壩和灌溉水渠的建設。金果橋被列為危橋需要改建,計劃總投資180多萬元,需自籌上百萬元,村民們也將簡辦下來的錢踴躍捐資,2019年10月,山溪村黃種鎳的孫子出生,在得知山溪村金果橋正在提級改造,建設資金不足后,他積極響應移風易俗的號召,將原本預備給孫子宴請滿月酒的58200元捐獻出來,用于金果橋建設,借此表達對家鄉的熱愛和對家鄉事業的支持。在縣道326線洪瀨至羅溪約16公里,山溪段約5.4公里,在村民大會上,低保戶阮存民(已逝)把其孫女回家給他改善生活的500元捐村里用于道路修建,阮存民捐款時說到:“我是全南安最沒用的人,村里的干部這么努力為老百姓修路,政府平時對我的照顧讓我非常感動,我要把我孫女給我改善生活的500元拿出來捐資,請大家都來支持村里的公路建設。”質樸的語言,純潔的情感,讓參會的干部群眾無不動容,無不顯示出移風易俗給鄉村帶來的新風尚,干群齊心,使山溪段道路建設順利完成。
在六都,尾埕街道路改造,拆遷總面積約600平方米,涉及拆遷店面商家20多家,所需資金大部分由村民自籌,簡辦籌資成為一種新時尚。
在新林,齊心協力修出幸福路,西坑自然村主干道以前只有三米寬左右,兩車相匯經常因道路狹窄需要避讓,拓寬工程需投資350多萬元,村民將簡辦下的錢自籌120多萬元用于道路改造,有的村民甚至是主動拆掉自己家的圍墻,為道路拓寬讓出了地。西坑自然村主干道拓寬將方便1600多戶居民的出行。新林通往羅東道路建設需資1000多萬,新林人又慷慨解囊,移風易俗又發揮了新的作用,簡辦捐資仍在繼續中。
在梅新,在新聯,在洪梅的村村落落,洪梅的每一條村道縣道和公益事業,無不凝聚著洪梅在外打拼人對家鄉的熱愛與親情,無不顯示著移風易俗帶來的村風民風的轉變。據不完全統計,全鎮公路建設捐資達6500多萬元,其中,移風易俗功不可沒。
看到村里變得越來越漂亮,嘗到甜頭的村民更堅定了移風易俗的決心,又繼續倡導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只敬神不請客等新風氣,洪梅的路將更寬更美更好走。
(供稿:中共南安市委宣傳部 洪梅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