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是全國第10個“敬老月”,主題為“孝老愛親、向上向善”。在我國,孝敬老人的文化傳統深厚悠久,如何繼承并發揚敬老傳統,可謂是新時代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議題之一。(人民日報客戶端10月7日)。
敬老孝老是中華民族光榮傳統,古往今來,涌現出無數愛老敬老的先進典型。但是,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我國老齡化日益加深,空巢老人特別是獨居老人不斷增多,他們尤其需要子女和全社會的關愛與照料。有人說,最好的孝老是陪伴,也有歌曲倡導“常回家看看”。但令人尷尬的現實是,很多子女都在遠離家鄉的外地工作生活。?;丶铱纯春团惆椋f起來容易但做起來難。這不是子女不孝,而是客觀條件達不到。顯而易見,愛老孝老已成為擺在子女和社會各界面前一道不容回避的考題,答好這道考題還真有點難。但再難也得答,而且還應該千方百計答好。從而讓更多的老人生活無憂,頤養天年。筆者認為,想交出一份優異的答卷需要全社會齊抓共管,多元發力。
首先是子女要盡心盡力。這對于身在外地居住工作的子女來說確實有困難。但是,只要有心,真心,方法總比困難多??傊?,要盡量擠出時間,努力處理好各方面關系,做到常回家看看。千萬不能有寄錢寄物,讓老人衣食無憂就是盡孝的觀念,要知道精神贍養不可缺少。再退一步說,即使你確實無法脫身做到常回家看看,也要采取其他方式給老人以精神上的慰藉,例如經常打個電話噓寒問暖;利用微信、視頻等現代化通訊方式與老人在網上經常見面;再就是節假日可以邀請老人到我們居住地反向團圓過節,以共享天倫之樂。如果能做到這些,老人們肯定會開心快樂,笑口常開。
其次是政府責無旁貸。養老問題能不能妥善解決,畢竟影響到許多家庭甚至社會的穩定和諧。因而說,這是一件事關國計民生的大事,政府應該義不容辭,責無旁貸。當然,就現實來說,要求政府解決好所有養老問題也不現實,畢竟財力和各方面條件還不達不到。但這不是不管的理由。應加大對養老事業的投入,大力興辦公共養老機構,扶持和發展社會各界積極參與興辦養老產業,逐步改變養老院一床難求的局面。民政和工青婦等群團組織更要首當其沖,充分發揮各自職能,為養老事業多做工作和貢獻。從而形成眾人添柴火焰高的工作格局,促進養老事業提質增效和社會穩定和諧,人民安居樂業,為經濟社會事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和動力保障。
再次是社會化養老花開遍地?,F在,新興起的養老模式有很多,例如家庭養老、抱團養老、互助養老、以房養老等等。老人們與其在家孤獨抱怨不如走出家庭,放寬眼界,選擇一個適合自身的養老方式,既能減輕子女負擔,又讓自己快樂生活。再者可以根據自身情況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如老年大學、廣場舞、票友會等,也不失為行之有效的方式。還有就是愛心人士、公益組織和廣大志愿者亦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投身養老愛老行列,盡心盡力幫助他們分憂解難,努力做到不落下一名空巢老人,促使老人笑口常開,開心快樂。
總之,只要全社會齊心合力,就一定能做好愛老孝老工作,彰顯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安溪縣文明辦 陸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