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縣移風易俗系列報道六:
安溪大力倡導文明敬香 讓信仰開出文明之花
清水巖風景區文明敬香宣傳欄一角 東南網記者 林杰 攝
泉州包容著多種底蘊深厚的宗教文化,民間信仰文化濃厚,不少人以敬香祈福寄托情感,表達信仰。自移風易俗工作開展以來,安溪縣在全縣寺、觀、廟等倡導文明敬香理念,取得了良好成效,讓信仰開出了文明之花。
香火爆竹存隱患 敬香舊習待革新
在安溪縣多家寺觀,均能看到有人敬香拜佛。香火燃燒間,條條心愿也隨煙霧飄散空中,此舉成為民間流傳已久的習俗。隨著時間推移,各地信眾中逐漸產生了“多燒香、多燒金紙才足夠虔誠”的說法,寺廟觀宇中香火越發旺盛,雖然心愿得以寄托,卻也產生了許多環境與安全隱患,敬香之舉與文明禮儀漸漸相悖。
“過度燒香造成了環境污染,香火爆竹的燃放也對香客健康以及建筑部件產生了威脅。”安溪縣清水巖管委會辦公室主任鄭明清告訴記者,清水巖游人香客眾多,僅2018年一年就接待游客216.43萬人次,人流量最高峰曾達到一天7萬人次。在以往,前來敬香的人總是手拎一大把香和金紙,甚至帶上了煙花爆竹在寺內燃放,炮竹聲破壞了寺內靜謐的環境,也造成了安全隱患,“爆竹聲每響一陣,都是對建筑構件的一次威脅,有時建筑頂部的瓦片都被震下來了。”此外,點燃的香被帶進主殿,四處飄散的煙熏得人睜不開眼,頂部的火星也存在燙傷他人的風險。在寺內工作人員看來,這種現象與宗教儀規不相符合,也與敬香初衷背道而馳,“到寺內講的是靜心與虔誠,并不是香越多越有用,點一大把香與金紙,破壞了環境,其實更不妥。”清水巖住持釋普光如是說。
各種宗教的傳統禮儀在煙霧繚繞間逐漸變了味,被錯誤解讀的敬香習俗需要改變,文明敬香的行為也亟需推行。“不文明、不規范的敬香方式,其實與信仰儀軌是不相符的,而大量燒香燒金紙的行為,污染了環境,也不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安溪縣道教協會會長李育源告訴記者,傳統的宗教信仰優良淳樸,隨著社會快速發展,信仰習俗逐漸被錯誤引導,在這時倡導文明敬香理念,是一件很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