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做法
縣委、縣政府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以改革創新精神,對村落文創這一新生事物,鼓勵大膽試大膽闖,在組織力量、資金投入、機制創新、氛圍營造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推動村落文創試點先行、示范帶動、點上深化、面上擴展。
(一)提供三項配套
一是政策措施配套
先后出臺《屏南縣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屏南縣加快優秀人才引進培養實施辦法》等指導性文件,明確戰略目標、產業布局、政策支持等事項。規劃建設東北線、東南線、西南線三條文創線路,在文創村落打造比傳統農村更高級的生活和創業方式,建成有情懷有活力的鄉村家園,以點帶面促進文創村落逐步實現產業、生態、文化、組織、人才振興。
二是資金投入配套
在財政基礎薄弱情況下,明確每年安排1000萬元作為文創工作專項資金,用來聘請文創專家、維護文創基地、補助眾創空間、開展文創活動等文創產業引導、扶持和孵化工作。同時,爭取和整合上級項目補助、地方政府專項債等資金,傾斜支持文創村落建設。
三是公共服務配套
在文創村落,優先建設通村公路“單改雙”工程,優先開展河道治理、改水改廁、污水處理等人居環境提升行動,優先滿足醫療站所建設、完全小學復辦、文化場館配建配置等需求,優先提供民居修繕和空間改造專家免費設計,彌補基礎性短板,增強個性化服務。
(二)建立三大機制
一是組織管理機制
每年將村落文創列入全縣重點工作進行推進,采取項目化運作方式,成立以縣黨政主要領導牽頭總負責、縣政協主席具體負責、其他相關縣處級領導分工負責的傳統村落文化創意產業項目指揮部,抽調和聘用人員充實指揮部辦公室,相關鄉鎮、村也相應成立組織機構,在文創村落指定縣處級領導掛鉤幫扶、派駐專家策劃指導,構建縣、鄉、村三級力量齊抓共管工作格局。
二是土地流轉機制
對文創村落公共設施建設用地,采取征用方式解決;對外來村民出資修繕舊宅,采取租賃方式解決;對國有和集體投資收益項目涉及的舊宅基地等,探索村民自愿返還,村集體有償收回等方式解決。目前,普遍采取租賃舊民居、舊宅基地方式,有期限流轉使用權和經營權。這其中,村級組織發揮綜合協調作用,統一由村委會與產權人簽訂租賃合同,承租人再與村委會簽訂租賃合同(租期分為15年、20年、30年三檔),這種中介式間接流轉方式,可減少中間環節消耗,避免出現哄抬租金、權益糾紛等無序現象。
三是鄉建管理機制
為減少項目審批流程、規范項目建設管理,屏南縣出臺試行村級小額工程招投標管理、村賬鄉管等一批“接地氣”文件,并鼓勵文創村落敢于改革、先行先試,創新村莊建設項目管理機制。熙嶺鄉由此出臺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建設制度,龍潭村試行采用“工料法”計算工程成本,允許村級組織自行購料、聘請工匠、組織施工,做好材料入倉、出倉、用料、用工、施工等全過程監督,提高工程效率、節約工程成本、增加務工收益、確保廉潔建設。同時,普遍采取“代建制”,由村委會以“人工費+材料費”方式計收承租人房屋修建費用,以經濟高效方式修復利用舊宅,破解傳統村落“?!迸c“用”難題,使眾多閑置、荒廢的老屋“變廢為寶”。
(三)著力三個引進
一是引進高端人才
堅持把人才資源作為“第一資源”來抓,對古村活化利用具有引領作用或重要影響的專家,不分體制內外,均視情提供一定資金等方面支持,充分信任和支持專家在所駐村落自主發揮作用。先后引進林正碌團隊、瑞典籍華人程美信團隊、復旦大學張勇教授團隊、中國美院陳子勁教授團隊等一批專家,在多個村落開展駐創活動,主持村落保護和活化利用工作。
二是引進新老村民
通過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公共服務、改善人居環境、提供創業平臺、開展創意活動,打造比傳統農村更高級的生活和創業方式,傳統村落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家園,引來大批城市居民入住、大批外出村民回流,讓一批傳統村落日漸出現復興之勢。如龍潭村,原有1400多人口,實施文創計劃時,僅剩100多人,如今新老村民已達6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