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注重共建共享,抓好鄉村先進文化活力激發。一是夯實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礎。投入735萬元組織對全市49個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進行改造升級。加強公共文化數字服務平臺建設,完善“資訊查詢、在線點讀(播)、活動推介、交流反饋”等功能,實現“點餐”式公共文化服務。開展“鳳凰城”“步行街”2家百姓書房建設,抓好全市20家百姓書房、128家農家書屋的常態化運營,打造“15分鐘全民閱讀圈”。推進“書香獅城 全民閱讀”品牌活動,吸引2.9萬多名讀者走進數字圖書館,感受“移動悅讀”魅力;組織實施流動圖書車上門服務,把服務范圍和對象擴展到農村群眾、基層學校師生及部隊官兵,今年來累計開展120多場次,服務時間達600多小時。二是活躍鄉村群眾文藝展示舞臺。將群眾大舞臺搭建到永寧、祥芝、蚶江等鎮,舉辦全民歌手大賽。將燈謎展猜、廣場舞展演、賽龍舟、鄉土文藝匯演等群眾性活動項目融入到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漁民文化節、永寧古衛城暨城隍文化節等重大節慶活動中,增強鄉村群眾文化參與感、獲得感。今年來,先后舉辦“‘我們的節日·端午’文明新風在行動”鄉土民俗系列活動36場次,組織戲曲進基層17場,送電影下鄉550多場次。三是實施“鄉村記憶文化”建設項目。深入挖掘和提煉盧厝村獅陣非遺文化的紅色革命基因,建設石獅市紅色革命教育基地,講好紅色革命精神在新時代傳承的新內涵,今年7月1日開館以來,已接待上萬人次。組織編撰石獅市第一部村志《五鴻村志》,有序推進《蚶江鎮志》《祥芝鎮志》《東埔村志》《古浮村志》等編纂工作。
四、堅持求真務實,抓好鄉村精神文明建設。一是推動鎮村兩級文明單位創建。運用“石獅文明天氣圖”系統管理平臺,重點加強對“美麗鄉村”環境衛生、鎮容村貌、海岸帶等公共環境的常態化督查考評,今年來共督導檢查260個(次),發現問題16304處,指導整改15829處,整改率達97%。今年來,石獅市在泉州市“美麗鄉村”環境衛生及海岸帶考評中,保持在泉州各縣(市、區)前三;7個鎮均獲評各級文明鎮,58個村居獲評各級文明村(社區)。二是推動鎮村志愿服務能力提升。對10支志愿服務骨干隊伍開展業務輪訓,其中石獅美麗海岸志愿者協會蔡鵬澤于今年5月獲評“全國百名最美生態環保志愿者”。3月份在全省縣市中率先推出志愿者禮遇“愛心商家聯盟”活動,在實施兌現禮遇規定時,側重向鎮村一級志愿服務隊伍傾斜,享受禮遇的鎮村一級志愿者人數比例達60%以上。完善市、鎮、村三級志愿服務聯動機制,全市112家文明單位分別與鎮村志愿服務隊伍結對共建。三是推動移風易俗持續深化。實施移風易俗工作“增強補短、雙向助推”工作模式,加強對13個典型示范村居的重點培育,選派業務骨干聯系指導25個重點村居。堅持實施“一村一策”,指導鎮(街道)修訂新一輪村規民約,全市128個村(社區)均建立“四會”組織。從村級兩委、老人會代表、村民代表等群體中吸收威信高、公道正派的鄉賢代表,組建移風易俗宣導隊,常態化開展勸導、宣傳工作。開展“獅城新風進萬家”系列活動,運用各類文藝表演、媒體宣傳推介,擴大社會宣傳面和影響力。今年6月,在泉州市組織開展的移風易俗“三率”測評中,市民知曉率和支持率均名列各縣(市、區)第一,其中寶蓋鎮鄭厝村老人免費食堂、石獅市青商會入選泉州市移風易俗典型案例。(中共石獅市委文明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