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樓村志愿者服務隊
民風淳則社風清,社風清則社稷安。今年,平潭做足社會治理新文章,使家風更文明、民風更淳樸、社風更純正。在平潭相關部門的努力推動下,抓“三風”促社會治理不斷取得新突破、新成效。如今,一股崇德向善的力量凝聚在平潭的大街小巷,為平潭綜合實驗區建設營造出良好的氛圍和風氣。
著眼于小 造最美家庭
黃國盛與家人下棋(資料圖)
去年5月,全國婦聯揭曉了2018年度“全國最美家庭”名單,福建省25戶家庭入選,平潭流水鎮村民黃國盛、翁云梅一家榜上有名。
早些年,黃國盛一直在外地打拼,妻子翁云梅則在家贍養老人,培養子女,夫妻倆相敬如賓,家庭和和美美。幾年前,黃國盛回到家鄉擔任流水鎮松南村黨支部書記,帶頭整頓松南村村風,自掏腰包改善村容村貌,建橋、修路、助學、扶貧,盡己所能,帶領松南村走上了村美民富的康莊大道。
黃國盛夫婦的言行深深影響了三個子女。女兒黃郁灃作為一名鄉鎮基層干部,正值人生中最愛美的年齡,卻時常頂著炎炎烈日或凜凜寒風到社區走訪入戶,了解民情民意。為使轄區居民更好地了解鄉鎮關于平潭的征遷、醫療等相關政策,黃郁灃用最簡單的方言解釋給社區的大爺大媽們聽,讓群眾及時獲得想要的訊息。黃郁灃說:“我堅持大學畢業后回家鄉工作,希望能為家鄉百姓做點實事,為家鄉建設出一份力。而我這些想法和做法,都受父親言傳身教的影響。”
近年來,平潭把家風家訓建設與尋找最美家庭等舉措結合起來,凝聚起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不斷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導向引領作用。“全國五好文明家庭”林月蓮、曾國溫,“全國最美家庭”王瑜敏、周嬌嬌等一批先進典型在平潭先后涌現,形成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和風氣。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在嵐臺胞家庭薛清德、黃日紅一家榮獲“全國五好家庭”,成為福建省首個入選“全國五好家庭”的臺胞家庭,也是全國首個臺胞“全國五好家庭”。
如今,越來越多的好家風故事正在平潭上演,匯聚成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傳遞著美好的社會正能量。
致力于廣 改社會風貌
市民用紙錢換鮮花(資料圖)
紅白事大操大辦、天價彩禮一路走高、各類喜宴鋪張浪費、請客送禮不堪重負……這一件件由陳規舊俗所招致的頭疼事,為身處其中的人們帶來了很多生活的煩惱。“再使風俗淳。”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對理想社會的期待,而這也是平潭多年的城市實踐。
近年來,平潭持續推進移風易俗,營造社會文明新風尚。針對殯葬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開展專項整治,平潭限期拆除違建墳墓110余宗,有序推進公益性公墓和鄉鎮骨灰樓堂建設。目前,敖東孝道文化公園已完成主樓(骨灰樓堂)結構封頂和中間結構驗收。全區出臺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婚嫁喜慶事務推進移風易俗的實施意見》,共有205個村居表決通過規范性村規民約,已有197人次區管干部在參與婚喪等活動前向黨群部進行報備。為確保“舌尖上的安全”,平潭積極倡導市民參與“文明餐桌行動”,督促全區1500多家餐飲單位和食堂張貼“文明就餐”標語……這一項項舉措,平潭不僅告別了“黃金新娘”“豪華葬禮”等不良習氣,更形成了 “厚養薄葬盡孝道”、“新事新辦”的向善之風,文明新風匯聚成發展的正能量。
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風俗。今年清明節期間,東海陵園推出多種文明祭掃方式,倡導市民文明祭掃。其中,“焚燒物換鮮花”活動備受市民熱捧。許多前來祭掃的市民積極響應,紛紛主動前往東海陵園的便民服務點,拿出要焚燒的紙錢交給工作人員更換鮮花。據東海陵園總經理游貞介紹,2015年至今,他們一直通過各項活動,倡導文明祭掃。“焚燒物換鮮花”活動無限量供應鮮花,只要市民有意愿,都可以用手里的焚燒物到便民服務點換取鮮花。此外,東海陵園還推出了“免費發放黃絲帶”、“天堂信箱”、“愛心墻”等文明祭掃形式,提倡文明祭奠先人。
“陵園內嚴禁燃放鞭炮,并設置了‘公共焚燒點’,提倡環保文明的祭掃新風。從近幾年的祭掃情況來看,市民無論是從認知還是行動,都在不斷進步。”游貞說。
正如平潭市民劉豪杰所說,移風易俗,咱們老百姓才是最大受益者。現在國家正倡導建立“美麗鄉村”,這種“美”不只是環境美、風景美,更要有心靈美、思想美,鄉風民風皆為美。而移風易俗就是打造這種“美”的重要環節,做好移風易俗工作,才能形成純樸友善的民風,以民風促鄉風,以鄉風帶民風。
立足于久 建美麗平潭
?
志愿者和孩子們一起打籃球(資料圖)
2016年12月,上樓村借鑒臺灣社區志工理念,成立了平潭首支社區志愿者隊伍,以志愿服務引領村民觀念、凝聚村民共識,用愛心加入社區的自治和自建當中,為建設文明鄉村錦上添花。
志愿者隊伍從一開始的8人到目前的108人,還有許多小孩、老人參與其中。為改變村容村貌,建設美麗社區,許多村民主動讓出自家邊角地,志愿者服務的身影穿梭在上樓村各個角落,粉刷上樓村文化長廊、設計留言板,進行“舊物改造”,為社區建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僅僅兩年多時間,上樓志愿服務隊伍建設日漸成熟,逐漸形成了以村干部帶頭、優秀黨員熱心群眾動員、村民自發參與的優良態勢。全村上下以建設“美麗上樓”為共識,凝心聚力,將個人夢、家庭夢融入到鄉村夢中,共同譜寫“美麗上樓、文明上樓”的新篇章。
錯落有致的石頭建筑、干凈整潔的街道小巷、五彩斑斕的文化長廊……現如今,步入嵐城鄉上樓村,一片和諧美好景象映入眼簾,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文明新風四處洋溢。上樓村淳樸的鄉風民風建設,得到了各級領導及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志愿服務經驗更是在全區得到推廣,上樓村還榮獲省級文明村稱號。
然而,這僅僅只是平潭推進志愿者服務建設的縮影。去年以來,實驗區結合創城工作,以“志愿平潭行善立德”為志愿服務理念,倡導“做好事、當好人、有好報”的社會風尚,全面啟動 “助力新平潭建功新時代”志愿服務活動,以志愿服務引領全民創建,形成從社區志愿服務“獨唱”到全區志愿服務“合唱”的新格局。
截至目前,平潭綜合實驗區在“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中登記的志愿隊有306支,志愿者總數達31721人,實名認證志愿者總數30919人,累計發布志愿項目1531個。在醫院、銀行等窗口單位設立“學雷鋒志愿服務崗”,組織志愿者開展文明引導志愿服務活動;組織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月”系列活動,組織志愿者慰問、幫扶空巢老人、留守兒童、農民工和殘疾人等,為他們送溫暖。組織開展文明旅游、文明交通勸導和各類大型活動禮儀引導等志愿服務活動;組織關愛海濱沙灘、關愛三十六腳湖等關愛自然的志愿服務活動;籌備設立了海上黨員無償救護隊志愿服務示范驛站和國網平潭供電公司東區供電所志愿服務示范驛站。
此外,平潭不斷加強志愿服務隊伍建設,推進志愿服務活動制度化發展,讓全區黨員干部和社區群眾參與共創,讓人人都是志愿服務者和文明傳遞者,以實際行動傳遞社會正能量。
“人是文明創建最重要的因素,一個文明的城市一定是個有溫度的城市,一定是人人講文明,人人有愛心的城市。”市民林娟說,除了需要政府這雙“有形的手”打好文明底色外,更要通過社會組織開展志愿者服務來凝聚社區群體力量,用一雙“看不見的手”將文明種子播撒到每一處,長出文明的參天大樹,招引更多人,庇蔭更多人。(平潭時報記者陳夢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