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實踐隊隊員聽取梅占命名來歷 張乾鑫 攝
文明風8月5日訊(通訊員 岳靚 林慧凌 王夢溪)為深入貫徹落實團中央暑期“三下鄉”專題社會實踐活動“鄉村稼穡情,振興中國夢”的通知要求,8月3日,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專項活動社會實踐隊——“茶園心之助”社會實踐隊,來到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蘆田鎮三洋村“安溪縣名茶山”銀瓶山,開展梅占茶文化元素發掘與采集實踐活動。
此次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茶園心之助”三下鄉活動是2019年國家級大學生三下鄉項目,旨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我們講要堅定文化自信,不能只掛在口頭上,而要落實到行動上。歷史文化遺產時祖先留給我們的,我們一定要完整交給后人。”的講話精神,對梅占茶歷史文化底蘊進行實地調研。
在安溪縣蘆田鎮三洋村梅山巖茶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福丁先生的帶領下,“茶園心之助”實踐隊隊員們前往位于梅占茶發源地——銀瓶山腳下的寶峰巖。楊福丁向隊員們介紹寶峰巖的歷史文化:大約六百多年前,三洋村楊氏族人想要離開三洋村,尋求新的生活。按習俗,在離開前要前往銀瓶山頂拜山神。在山頂完成儀式后返回的途中,遇到兩名仙人在山路邊下棋。仙人見狀就勸其留下,告知楊氏族人,不要離開三洋村,應繼續在三洋村繼續生活下去。而如今所看到的寶峰巖則是楊氏家族為感謝兩位仙人,重新進行翻修。在每年開茶前,三洋村的楊氏族人必定來寶峰巖向仙人祭拜,祈求仙人保佑,開茶順利。
隨后,“茶園心之助”實踐隊隊員在高水練老師帶領下,一起深入銀瓶山上梅占老茶園進行調研。聽當地茶農介紹道:如今三洋村的梅占茶多制為紅茶、烏龍茶。制成紅茶的,青茶多采芽頭,芽頭極為肥厚,一萬零八個芽頭可制為一斤。但是,當地茶農為了梅占茶樹的可持續發展,最大程度上開發梅占茶樹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維持良好生態環境,堅持夏季不采茶(防止茶樹養分過度消耗),改為秋季采茶,旨在提高茶葉品質。隊員向楊福丁理事長詢問“梅占”名稱的來歷時,楊福丁先生熱情地向隊員們講述道:相傳,嘉慶年間,三洋村村民在田中做活。有位老人向他托缽,村民慷慨贈與。老人贈苗三株,將其中種植在“玉樹厝”旁,經過精心的育作,茶樹長得非常繁茂。取其葉,采制成茶,香氣濃郁,滋味醇厚。后來三洋村的一位舉人,看其開花似臘梅,仰面偶見門上有“梅占百花魁”聯句,就取“梅占”之名。由于梅占茶具有優良的品質、特殊的香氣得到茶人的廣泛認可,逐漸傳至武夷山、臺灣等地種植。
經過一線面對面探訪和信息采集,調研結束后,“茶園心之助”實踐隊隊員們回到梅山巖茶葉專業合作社,聽取了理事長講述了合作社的發展歷史。2016年前,鐵觀音市場的蓬勃發展,三洋村大多數農戶挖“梅”植新,大規模種植鐵觀音。現在,隨著市場需求變化,三洋村人重新認識到梅占種質資源的特異性和與眾不同的歷史文化。于2016年成立眉山巖茶葉專業合作社,旨在助力梅占加工傳統工藝的傳承與發展,讓三洋梅占茶文化得到傳承和發展。實踐隊隊員聽了楊福丁理事長的介紹后,吸取三洋當地獨特的歷史文化元素,采納合作社社員意見,結合高水練副教授、蘇興茂老茶人、研究生羅博仁的“優質高效生態茶園管理技術”、“茶葉加工規程”及“茶葉品牌營銷”的理論,融合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用現代網絡技術為梅占茶設計了款式新穎、富有內涵的新包裝。
“茶園心之助”實踐隊隊員通過實踐調研和采集元素,希望通過自己的文化創意,推陳出新,將銀瓶山沉睡的梅占茶文化喚醒,以文化振興帶動經濟發展,提升當地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鄉村文化振興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總抓手。梅山巖茶葉專業合作社的建立,是三洋村人積極主動抓住茶文化與物質文明相結合這個扶手的見證,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梅占文化”這棵參天大樹重新煥發蓬勃生機。
“茶園心之助”實踐隊成員力求用調研所獲得的資料與自己的專業知識相結合,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讓文化鑄魂、物質塑型,腳踏實地助力當地茶農的經濟發展。“茶園心之助”實踐隊隊員為三洋村梅占茶茶葉包裝的設計初稿得到了理事長和合作社社員的充分肯定,同時茶園生態改良方案設計也正在進行中。(安溪茶學院 供稿)